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公开

百年考古风华正茂 起航新程奋斗当时


——写在水洞沟遗址发现暨宁夏考古百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源:宁夏日报
字体【, ,

花口碗。

瓜棱罐。

2021年5月28日,历时八年而成的《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在浙江大学正式发布。

对出土石器研究分类。

透光白瓷。

瓷器修复。

壁画修复。

铜柄铁剑修复前、修复后对比。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

鸽子山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姚河塬遗址发掘现场。

张家场城址考古发掘现场。

以1923年宁夏灵武市发现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首次系统发掘为开端,宁夏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宁夏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在塞上大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宁夏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

宁夏考古工作行稳致远,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至宋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重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考古工作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相继开展了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鸽子山遗址、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新石器遗址、开城安西王府长虫梁城址1号基址、彭阳姚河塬遗址、隆德周家嘴头新时器遗址、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盐池张家场城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开展了彭阳红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六盘山东麓、贺兰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等。水洞沟遗址、王大户村春秋战国墓地、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西夏六号陵地面遗迹考古发掘等项目入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20项。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均成功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又分别荣获全国田野考古一、二等奖。姚河塬遗址和苏峪口瓷窑址入选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又称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水洞沟遗址、西夏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深化研究 阐释价值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宁夏持续推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先后出版考古报告、学术论文集36部。《西夏六号陵》荣获201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金鼎奖;《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等多部报告和论文荣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三等奖;《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荣获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首次在考古调查工作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为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树立规范。

加强保护 提升能力

在开展考古工作的同时,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不断加强出土文物保护,相继组织开展同心倒墩子、王大户青铜器修复保护项目,固原南塬M1401墓葬出土壁画文保修复项目和固原城西墓地出土金属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修复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

为适应新时代考古事业发展,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不断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近10年先后引进硕士学历人才16人、博士学历人才1人,自主培养博士3人、出站博士后1人,硕士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50%。先后选派多名业务骨干赴日本、伊朗、俄罗斯等国家的相关机构研修,参加联合考古,依托宁夏文物考古院士工作站、文化名家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助推人才成长。多名专业人员先后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塞上英才”、自治区“313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同时,紧跟学科发展新形势,放眼全国,加大科技考古投入力度,建立科技保护实验室,积极探索科技考古应用新路径。围绕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历史、语言、文化,先后举办了3次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提升了宁夏考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穿越时空 实证文明

在宁夏考古取得的重要成就中,灵武水洞沟遗址、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塬遗址、盐池张家场城址和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因其多样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学术价值闻名于考古学界,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丰富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人类考古发祥地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黄河支流边沟河两岸。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一个世纪以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共计发现了12个旧石器遗址点,构成了分布于边沟河两岸的水洞沟遗址群。在跨越距今4万年—1万年左右的漫长时间里,水洞沟的古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装饰品,动物骨骼化石以及火塘等数以万计的遗迹、遗物。水洞沟遗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术、不同时期的人群变化、复杂的环境演化背景,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解决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东西方人群交流以及农业起源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洞沟遗址的百年历程,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产生、发展的缩影。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旧石器考古学家立足旷野、孜孜不倦地探索,复原了水洞沟4万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群变迁,让我们了解到远古时代人类在与自然搏斗中生存演化的历史。赓续百年的水洞沟遗址,就像是一颗闪亮的星,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鸽子山遗址——西北地区史前遗址的远古遗珍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鸽子山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17年“田野考古一等奖”。通过精心设计的发掘方案和获取信息手段,辨别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3个文化层位,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无陶)过渡演化的文化序列。这一时段出土的材料为研究我国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文化演化,特别是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文化特点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它与水洞沟遗址一起构筑了我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万至1万年的文化演化框架。出土各类文化遗物数万件,揭露灰烬、火塘、疑似柱洞等遗迹百余处,鸽子山遗址共计发现36处火塘遗迹和23个柱洞遗迹,如此大规模完整火塘遗迹的发现,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尚属罕见。这些遗迹充分说明了当时古人类在鸽子山地区活动频繁,并努力改造自然条件,应对不利气候。更为重要的发现是鸽子山遗址在距今万年前的地层中揭露了20余处柱洞的建筑类遗迹,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建筑类遗迹,在整个东亚地区也十分少见,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的居址形态和生存模式有重要意义。

此外,鸽子山遗址出土较多鸵鸟蛋皮装饰品和复杂纹饰鹿牙装饰品,反映了万年前古人类的审美和精巧的钻孔工艺技术。

姚河塬遗址——周人经略西北地区的前哨基地

姚河塬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地处六盘山(陇山)东麓泾水流域上游。姚河塬遗址面积92万平方米,有内城和外城之分,是目前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都邑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贯穿了整个西周历史。

姚河塬遗址自考古发现以来,持续开展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揭露了高等级墓葬区、墙体、铸铜作坊等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同时在年代学、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马车复原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考古学综合研究。

姚河塬遗址通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使得宁夏考古工作者对城址的布局、文化面貌、周戎关系、人群的转换、资源的获取等方面有了诸多的新认知,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商周考古学的纵深研究。

姚河塬遗址出土的文字材料以甲骨文为主,卜骨、卜甲都有发现,所涉内容有农业生产、巡狩、战争等主题,表明该城址使用文字比较频繁。姚河塬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都邑城址,是目前发现的周人最西北的军事前哨基地,主要对抗的人群是西周边疆以西生活的戎人族群。姚河塬遗址通过近年来持续的考古发掘,明晰了姚河塬获国城址是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至周人东迁洛邑,贯穿整个西周历史,是具有连续性的周文化在西北地区的“桥头堡”。

张家场城址——秦汉时期宁夏第一古城

张家场城址位于宁夏盐池县城西北17公里的花马池镇张家场村西,该城址是目前所知地处河套地区的一座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所见河套地区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的秦汉城址,在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对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城市布局、城池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城址内外文物遗存分布密集、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秦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张家场城址作为西部边城,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对于探讨秦汉时期王朝管理下的西北边地城邑的城址格局、功能,中原王朝与西北边地的关系,探索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内在动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特征,研究西北边地考古学文化、民族关系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等问题是珍贵的考古学实例。宁夏盐池地区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地带,到唐代时,是唐王朝安置突厥降户的“六胡州”之一。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秦汉以来该地区民族交融、文化多样的特点。张家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探索盐池地区秦汉以来直至隋唐以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王朝对边地的管理等反映区域文化与文明兴衰的历程与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苏峪口瓷窑址——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约10公里处,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座。2021—2022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根据出土文物判断,遗址为西夏时期,始烧于北宋中期(西夏早期偏晚),西夏灭亡后废弃,具有西夏“官窑”性质。

经过考古发掘和系统研究,目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遗址,主要生产胎白釉润、透光性极强的精细白瓷,质量上乘,以造型和釉色取胜,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精华,原料和燃料等均采自窑址区。考古人员揭露了保存完好、结构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首次发现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大规模采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尤其是首次发现在制瓷中大量使用石英的制瓷技术,这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复杂的窑业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作为西夏瓷窑场,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湖田窑、越窑等先进窑业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反映出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站在中国考古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考古人将秉持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联系方式:0951 — 6025326(厅办公室)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