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准发力,加速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到202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亿人次,旅游花费达到1000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世界级旅游景区或度假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夏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业成为宁夏支柱产业。
二、优化发展格局,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以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全域发展格局为引领,深度挖掘“黄河、沙漠、葡萄酒”三大核心特色资源,打造三张世界级旅游名片,擦亮“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品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响“天下黄河富宁夏”绿色名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依托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生态湿地、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做好黄河景观、生态、文化融合重组、挖掘转化、放大增值的文章,打造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条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段,举办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节、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商务厅、体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打响“宁夏归来不看沙”金色名片。依托沙漠、星空优势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前提下,高起点制定沙漠旅游标准、星空旅游规划,深度开发畅游沙漠、仰望星空等沉浸式体验场景,举办丝绸之路大漠黄河国际文化旅游节、沙漠营地文化旅游消费季等特色活动,提升宁夏沙漠旅游品质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商务厅、体育局、林草局)
3.打响“世界葡萄酒之都”紫色名片。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整合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酒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特色化、定制化、时尚化酒旅产品,推进葡萄酒文旅产业小镇等重点建设项目,办好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扩大“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影响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事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体育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
三、完善供给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4.优化产业要素。实施文旅要素提升工程,促进餐饮多样化发展,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培育地方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推动住宿融合化培育,形成以城市商务酒店、精品酒店、民宿等为代表的住宿集群体系,提升住宿品质;鼓励开发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遴选推出一批以枸杞、葡萄酒等为代表的“宁选好礼”,打造宁夏旅游购物特色品牌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厅)
5.壮大市场主体。聚焦培育“千百十亿”级产业、园区、企业和项目,遴选发布一批文旅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带动力强的头部文旅企业。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重点文化企业战略重组、跨领域发展,支持宁夏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做强旅游主业、打造行业标杆,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调整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支持开发一批产业整合度高、示范引领力强的文旅项目。到2027年,力争引进1家全国30强文化企业、20强旅游企业,培育10家“瞪羚”“雏鹰”企业,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国资委、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商务厅)
6.强化项目支撑。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商圈、社区等存量资源宜游化改造,建设一批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间,打造以银川花博园—览山公园—阅海湖为代表的城市新地标。深入实施“宁夏二十一景”品牌工程,改造提升贺兰山归韭沟景区、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六盘山东部康养区、中卫南岸康养度假中心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支持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景区、西夏陵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贺兰山东麓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2027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达到6个。(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
7.构建宣传矩阵。强化全区“一盘棋”宣传推广合力,建立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一体化宣传推广机制,打造全媒体、全领域宣传矩阵。优化调整“引客入宁”政策,聚焦周边核心客源市场、瞄准中远途重点客源市场,实施营销推广计划,做大市场规模。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内大型线上旅游运营商合作,建立宁夏旅游品牌专区。积极推进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加强与世界旅游联盟、“一带一路”旅游城市联盟等国际性组织合作,实施一批海外推广项目,提升宁夏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信办、外事办,自治区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台)
四、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文化赋能作用
8.狠抓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实施新时代文艺创作提升工程、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工程,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宁夏故事。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到2027年,推出一批文学、戏剧、影视等精品力作,力争1部至2部作品荣获文华大奖或“五个一工程”奖。(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联、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台)
9.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完善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库,发挥“文艺轻骑兵”“文化大篷车”品牌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能。到2027年,打造新型文化空间200个,2至3个县市(区)完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试点运营。(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体育局、科协)
10.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机制,全力推进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张家场城址、姚河塬遗址等探源实证行动,加快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培育区域文化标识。改造提升固原博物馆,完成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黄河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发一批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特色体验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30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到2027年,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
五、丰富业态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11.繁荣城市休闲消费。秉承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理念,推动城市休闲时空聚合与旅游重构,支持银川市、吴忠市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消费场景创新行动,加快建设图兰朵小镇、吴吃堡城等创新融合项目,推出一批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场景。丰富“夜景”“夜购”“夜娱”等产品供给,提升银川怀远观光夜市、石嘴山红柱子街、固原荣华锦汇、中卫向阳街等街区品质,培育一批特色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6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
12.提振乡村旅游消费。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培育一批乡村特色集市,打造一批“宁字号”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休闲农庄、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支持各地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推出一批“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和产品。到2027年,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
13.扩大文旅融合消费。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积极申报历史文化街区。持续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鼓励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发展,丰富演唱会、音乐节、动漫展等文娱活动供给,让“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拉动消费新的增长点。到2027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安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厅、消防救援总队)
14.激活“旅游+”综合消费。深入践行“旅游+百业”“百业+旅游”理念,加快培育健养商学游等复合型消费新业态。做优“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打造一批国家级沙漠旅游运动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大力发展避暑休闲、沙疗康养、温泉养生等旅居养老产品,增开银发旅游专列,拉动银发经济增长。支持各地开展特色商文旅消费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鼓励各地制定景区门票优惠、淡季免费开放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休假,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扩大疗休养规模,带动各类消费。鼓励发展冰雪经济,举办冰雪赛事活动。(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人社厅、卫健委、体育局、总工会,兰州铁路局银川办事处)
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体验
15.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加快包银高铁、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银川至首尔、曼谷等国际航线航班,增加重点客源城市航空线路、高铁班次,实现飞机、火车、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更加便捷换乘,畅通“快旅”骨干大交通;实施“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加密旅游旺季通往景区公交班次,优化“慢游”支线小交通。到2027年,全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客运线路全覆盖。(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财政厅,西部机场集团银川分公司、兰州铁路局银川办事处)
16.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充电桩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标准化建设。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节假日和周末免费开放。加强绿道、骑行道、郊野公园、停车设施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服务设施。优化入境旅游服务环境,畅通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渠道,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多语种标识设置。到2027年,实现全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5G网络覆盖。(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民政厅、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通信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
17.深化数字赋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好用好全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服务。加快实施“智游宁夏”项目,优化提升宁夏文旅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实现旅游智能化服务,打造智慧旅游“宁夏样板”。(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信办,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文化和旅游厅、广播电视局)
18.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旅行社、导游、星级饭店信用评价、风险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弹性供给,提升接待服务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
19.整治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优化旅游纠纷调解机制,集中开展景区周边住宿餐饮质量提升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全面加强旅行社和导游管理,依法查处无证上岗、乱收费、强迫购物等行为,对劣迹导游实施信用惩戒。构建跨部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公安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应急管理厅、市场监管厅、消防救援总队)
七、加强统筹联动,夯实综合保障基础
20.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文化和旅游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成立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格局。推动各市、县(区)落实文旅产业发展主体责任,推进区域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发展,打造区域支柱型产业。
21.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旅游统计调查方法,完善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与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统计、出入境等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机制。优化用地政策,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依规保障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健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宁夏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提升办学层次,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名校。(供稿:政策法规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