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88号提案答复的函


宁文旅函〔2024〕418号

发布时间:2024-08-29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朱浩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宁夏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5667项,“花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4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89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76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参与院校3所。设立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自治区级以上非遗工坊74个,建立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41个。区、市、县三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正确导向,相继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奖补办法》《全区旅游商品创意提升工作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工坊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建设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了传承人和市场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商圈、景区和乡村等重要场所,不仅使非遗得到了有效保护,还逐步融入了现代生活,增强了我区非遗的活力和影响力。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6880万元,相继建成秦腔、固原砖雕等9个集培训、展览、创研、体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利用基地;补助1800万元支付各地建立传统工艺展示体验设施8个、非遗工坊15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49个;给予全区14个非遗就业工坊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150万元资金补助,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接待、产品研发提升、线上直播销售等设施设备提升改造,为非遗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三)注重非遗人才培养。建立区、市、县(区)三级培训机制,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30期以上,集中对四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培训达3000人次以上。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院校并承接研培任务,2024年落实研培任务两项,比往年增加一倍。实施“绿芽”培育工程,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通过不断拓展人才培育路径和壮大传承队伍,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等举措,截止目前全区累计认定非遗工坊74家,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共计141个,认定四级代表性传承人1611名。

(四)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旅游中的非遗供给,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能力。统筹全区非遗旅游资源,推出以“三山一河”为主线、五市联动支撑的“1+5”宁夏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深受广大游客关注。银川市文化城·凤凰幻城、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中卫市沙坡头景区的实景演艺,吴忠市盐池县“游九曲”,固原市泾源县老龙潭“柳毅传书花儿剧”等旅游景区上线以非遗特色为主的大型沉浸式演艺,成为景区揽客引流的招牌项目。宁夏郝氏雕刻有限公司在景区、酒店、机场等公共场所开设非遗展示厅13个、线上店铺3家,贺兰砚系列非遗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将房车体验与高台马社火表演融为一体,让游客参与扮演社火角色,使房车旅游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内容。

(五)打造非遗品牌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擦亮活动品牌,促进品牌活动迭代升级。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区百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近200位代表性传承人齐聚盐池,开展宣传展示活动49项180余个。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中,黄河流域九省(区)200余位代表性传承人、13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万余件非遗精品亮相银川。2024年“在宁夏·非遗过大年”品牌活动再次创新,形成“1+4+N”的非遗过大年文旅系列活动格局,推广非遗保护性项目9类86项,现场参与群众12.2万余人,线上观看人数72.7万人。通过搭建创新活动交流平台,为传承人开启了全新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作品展示、展演及销售的渠道,进一步提升我区非遗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了全区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第388号提案办理情况

委员《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提案》,契合我区非遗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找得很准,所提的“非遗与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非遗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非遗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六个方面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厅党组高度重视,将建议作为促进我区非遗产业化发展重要举措。特别是今年,我们着力加强了非遗产业化布局,各市、县(区)也积极行动,形成了共促共推的良好局面。在提案具体办理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委员的沟通协商,主动汇报进展、听取意见。借助非遗年度复核等相关工作,对全区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传承基地等开展走访调研。

(一)挖掘文化内涵,提升非遗创意水平。围绕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紧扣综合印象、技艺水平、文化特色、时尚创新、市场转化五个维度,着力解决非遗产品功能单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携手青海省、陕西省等8省(区)文旅厅在银川举办“黄河流韵·非遗焕彩”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活动,200余位代表性传承人、13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万余件非遗精品集中亮相银川,活动重点开展非遗创意作品评审、非遗创意交流研讨、非遗融合发展观摩、非遗展销推介等活动,葫芦耳环、葫芦车挂件、剪纸T恤衫、剪纸团扇等多种实用性强的非遗衍生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宁夏参赛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意作品荣获“时尚创新奖”“转化推广奖”的五个奖项。

(二)参展参赛办会,开阔视野扩大营销。一是主动“走出去”参展参赛。推荐非遗传承、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特色文化企业参加2024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宁夏参展企业申报的“宁遇四季”系列书签、黄河古瓷花瓶·星河、苏武牧羊宁夏滩羊肉3个文创产品入选100件“文博会礼物”。二是积极“请进来”办展办会。积极组织参加2024年“与宁相约”全区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龙年推出龙纹饰雪糕——鸱(chī)吻雪糕,春节期间销售额过10万元。6月份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主会场活动推动7家文创、电商企业签订非遗作(产)品推广销售意向。7月“青春漠漠搭”宁夏沙漠营地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启动以来,五市轮流在“漠漠搭市集”进行文创产品展销。三是借力外事礼品推荐提升档次。会同自治区外办开展外事礼品推荐工作,建立外事文创礼品库,推荐麻编、软陶等入选自治区外事礼品。

(三)招才引智引企,深化校企地合作。一是开门问策。6月22日,支持固原市举办“固韵新辉 文创未来”文创产品暨农文旅融合开发转化恳谈会,邀请国内文旅头部企业、全国知名文创企业家、学者教授及重点旅行商等嘉宾,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和涉文涉旅涉农涉商企业1500余人,碰撞思想、开阔眼界,共同探索固原文创产业的发展机遇与路径。邀请旅行社、文创企业、旅游景区负责人参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讨论对话,为非遗产品创意设计与市场接轨共谋良策。二是培训育才。举办“宁选好礼”旅游商品创新应用能力培训班,邀请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斌先生为培训班授课,80人参加培训。依托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东西部合作交流提升项目,推荐区内文创设计师赴上海参加为期7天的联动培养活动。8月份举办非遗政策理论培训班,50人参加线下集中培训,100人同步参加线上培训,提升了非遗工作人员政策理论水平。三是合作共赢。大武口区引进宁夏慧礼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宁夏中盛联合商贸有限公司、宁夏山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企业平台和资源,拓宽非遗文创品销售渠道。

三、下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要求,‌通过持续健全优化制度保障、创新传播手段、‌加强交流合作、创新品牌活动等举措,推动我区‌非遗产业逐步走向繁荣。

(一)持续健全制度保障。以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政策制度。全面、深入、细致地规范和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退出机制,使其具备更具科学性与指导性。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保护传承工作能力和效果适时调整。对客观存续条件中已经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项目进行记忆性保护,对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受众较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项目进行传承性保护,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等具有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的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分门别类精准施策。

(二)创新传播手段。整合文化馆、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展示交流活动。以打造100个宁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抓手,进一步拓展非遗线下传播渠道。‌通过宁夏广播电视台文旅频道、宁夏旅游广播等媒体平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加强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创办专题节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知识普及。‌此外,‌鼓励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非遗相关传播工作,‌把握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实现数实融合的非遗数字应用场景。‌

(三)加强融合交流。一是持续举办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季、“浪宁夏·知味道”宁夏美食文化促销、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枸杞产业博览会、宁夏品质中国行等特色活动,组织非遗代表参加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持续宣传推介宁夏非遗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组织开展“星星的故乡”旅游商品研发项目,设计千余款融合枸杞、滩羊、酿酒葡萄等元素的文创产品,助力宁夏非遗文创消费升级。编印《驾·悦宁夏》等特色杂志,优选沿线非遗、美食入册,充分展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三是借助我区现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平台,不断丰富我区非遗产业化发展载体。

(四)持续擦亮品牌活动。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创新组织方式、展示展演手段,充分挖掘并利用我区非遗资源,精心打造更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演出和极具创意的文创设计,推出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主题节庆、演艺作品和文创产品。持续创新手段和方式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等品牌活动,支持全区各市、县(区)开展“非遗+”文旅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使人民群众能够更真切、更深入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8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