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教育厅:
现就李剑、张时荣、马俊、伏国军、牛尔惠、朱彪、刘衍青、施晓军、张涛、叶金委员提出的《关于非遗校园传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提案》,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近年来,我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支持中、小学校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场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实现新进展。
一、非遗进校园政策依据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聘请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活动”。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纳入保护区中小学课程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学科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二、主要做法
(一)非遗进校园行动纳入编制规划。《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2021年—2025年)第七大工程中提出:要落实《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计划实施纲要》,将非遗传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相关非遗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非遗技术技能人才。第八大工程提出:继续推动、深化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继续推动非遗与国民教育深度结合,加强非遗青少年传承人的培养计划,扩大国家、区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建设特色中小学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范围,推动非遗进高校,支持鼓励在校生参加非遗项目线下与线上体验活动。推动青少年线上非遗教学、研究与交流。
(二)夯实非遗进校园基础。全区已列入四级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1065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89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63项、县级代表性项目450项。全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611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376人,市级传承人488人,县级传承人725人。自治区保护传承基地141个,非遗工坊44个,市、县(区)非遗展示场馆16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建立完整的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提升非遗传承人群技艺水平。一是深入开展非遗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开展非遗项目专题培训30多期,集中培训3000多人。二是将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作为常态化培训课堂,传习与培训同步进行,现场提升传承人群实操水平。例如,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中宁三中分别以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器乐(泥哇呜)”、“黄羊钱鞭”为基础,设立保护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非遗项目教学。三是依托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实施非遗人才培训计划,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16期,培训非遗专业人才772人。
(四)开展非遗展演进校园活动。各级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中小学校组织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如盐池县依托“一个模式七大载体”互送共享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演出团队,在中小学校开展麻黄山道情、皮影戏等展演活动;银川市兴庆区、石嘴山大武口区等地在中小学校举办非遗主题展览展示活动;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接收夏令营学员5000余人,现场体验砖雕技艺,使学生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推动非遗融入课程教学。聘请传承人教师研发教材,开展非遗进校园培训活动,教授非遗的技艺技巧。如剪纸项目自治区级传承人王生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并出版了《隆德剪纸》一书,并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案,作为地方特色课程在隆德县中小学广泛公开使用,他本人还被聘为隆德县职业中学专业剪纸教师。盐池县铁柱泉武术非遗传承人张文杰、盐池秧歌传承人胡彩霞等人,利用校园艺术活动,进行非遗体验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技艺、锻炼体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厅将继续推动实施非遗教育传承计划,持续开展非遗宣传进校园活动,支持非遗传承人编制、出版中小学生非遗读本,让非遗传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推进非遗项目依托中小学校设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推动非遗项目纳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内容,建立非遗保护研究中心。支持在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非遗教学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下与线上的青少年非遗教学、交流活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