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现就贺璐璐委员提出的《关于建立黄河文化数字化平台的提案》,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近年来,我厅坚持将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作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精准提炼展示宁夏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一、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发掘黄河故事
将黄河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引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是开展黄河文化理论研究。成立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专班,印发了《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实施方案》,评审确定立项基础理论研究5项、应用理论研究6项、专题调研研究3项。二是举办黄河文化征文大赛。面向全国开展以“打造文化兴盛沃土”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经宁夏黄河文化研究工作专班办公室组织评审,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0篇。三是举办黄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文化和旅游部、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和宁夏黄河文化研究专班各成员单位负责人、黄河文化征文大赛获奖代表等近百人参加。各地嘉宾亲身感受宁夏在黄河滋养下孕育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葡萄酒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精彩的剪纸、麻编、美食等非遗项目,展示宁夏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推动黄河生态保护的具体成果。四是签订《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战略合作协议书》。构建沿黄省区多方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协调机制,促进多层次、多学科合作交流,汇聚黄河文化研究强大合力,通过品牌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建模式全面展示黄河文化魅力,传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五是讲好“黄河宁夏故事”。立足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宁夏黄河故事。汇集展示黄河文化研究成果,出版《“黄河文化”系列丛书—宁夏文物故事系列口袋书》,制作《让世界听见黄河的声音》纪录片,开展“黄河宁夏故事导游讲”活动,通过多重叙事手段讲好“黄河宁夏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强化文化遗产保护,赓续历史文脉
坚持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对黄河流域11类4129处文化遗产、29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建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库。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实现近2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现状及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稳步实施25个考古发掘、保护修缮、数字化保护、三防工程、馆藏文物修复等文物保护项目。有序实施青铜峡黄河铁桥桥墩抢险加固等保护工程,推动宁夏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实施了西夏陵三维数据采集及动态监测等一批数字化保护及研究项目,实现了重要文物基础信息留存、智能监测管理、病害发育分析等功能。二是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自治区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项目并顺利接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专网。实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对520件/套馆藏革命文物和10处(共17个点)革命遗址进行数据采集,收集整理8套口述资料,影印2套(共510件)革命文献。实施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展示利用提升项目,完成50件珍贵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及线上可视化展示和3000余件青铜器档案的数字化整理录入工作;对123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完成海原县博物馆、战国秦长城博物馆展陈布展并开馆运营,开展国有馆藏文物定级试点工作,固原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储备库。三是加快构建非遗保护利用体系。评审认定49家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创评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评定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9名。组织开展全区非遗保护复核评估,对263个自治区级以上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44名代表性传承人、95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5个非遗工坊进行复核评估。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活动,59部宁夏非遗短片在文化和旅游部平台展播。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化进程,开展“非遗进万家·文旅展风采”—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暨系列活动,实施“对话非遗工坊”项目、“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促成15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与文旅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巴鸟麻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三、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快服务升级
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升级文旅信息化系统。基于宁夏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增加文化行业类数据,不断充实和完善文旅大数据资源,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汇聚、管控、服务和应用一体化构建,为实现全区文旅产业资源数字化管理、智慧化应用、业务系统数据支撑奠定基础。积极响应我区文旅行业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新动态需求,对厅属宁夏文化和旅游资讯网站进行升级改造,完善网站互联网服务与促消等功能,增设文化剧目展、非遗大舞台、光影记录、促消费活动、线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线上美术馆等专题栏目和一站式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宁夏出行数字化服务新体验。二是开展“智游宁夏”项目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抢抓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启动实施了“智游宁夏”项目,按照“1239”思路,建立1个数据中心,搭建微信、抖音平台2个应用服务小程序,配套建设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投诉咨询系统、开设宁夏文旅抖音官方直播间3个平台,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语音导览、线路推荐、活动预告、出行提示、线上预订、一键点播、攻略大全、虚拟体验等9项核心服务。截至目前,“智游宁夏”项目已累计采集到28大类、2.81万条涉旅数据。“智游宁夏”小程序可有效满足游客从初识宁夏、了解宁夏到畅游宁夏的出行需求。三是开启“文旅+”信息化建设服务新模式。谋划了“宁夏二十一景元宇宙数字文旅营销服务项目——元游宁夏”,借助元宇宙理念,综合运用5G、区块链、VR、MR等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宁夏二十一景”元宇宙数字文旅体验平台,向公众提供各类虚拟体验服务,包括云游宁夏、云展馆、云演出、元主角、社交、数字藏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使服务受众以全新的便捷智能的方式进行无差异、跨地域、个性化的多元文旅体验。
四、推进共建共享,强化宣传引导
制作完成《宁夏国家文化公园主题画册》,推出“今朝锦绣山河间”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主题摄影展,在全区巡展。与央视创作团队合作制作的大型黄河文化系列专题片——《让世界听到黄河的声音》在央视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举办宁夏文物旅游创意大赛、“黄河在咆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图片展”“长渠流润宁夏川”摄影作品展等黄河文化主题展览活动。创作交响组曲《黄河金岸》、歌曲《神圣的母亲河》等各类艺术作品。加强宣传推广,让宁夏特色文物资源走近公众,亲近公众,成为新“网红”,形成新热点。2023年,组织新闻发布会通气会3次,在光明日报、宁夏日报、华兴时报和央视、宁夏卫视等传统媒体发布新闻消息300余条,在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社、新闻头条发布消息短视频50余条,开通网络直播10余场次,组织考古开放日、考古研学等活动近百场次。仅7月19日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暨新时代宁夏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当天,各类媒体点击量就达到50余万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安排部署,在黄河文化阐释、项目谋划和建设、宣传推广、文旅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讲好宁夏黄河故事。
一是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释。会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深入研究宁夏黄河文化蕴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涵,系统研究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贡献及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弘扬,促进黄河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出版《黄河民间故事》系列和《宁夏长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丛书,结集出版《2023年黄河文化理论研究项目成果论文集》和《2023年征文大赛获奖论文集》。在宁夏卫视、宁夏旅游广播开设节目,制作、发布系列短视频,摄制黄河文化纪录片,讲好自然景观、美丽传说、历史人文等“黄河故事”宁夏篇章。
二是精准谋划建设项目。持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请示沟通,及时优化调整储备项目建设内容,力争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支持范围。推进滨河生态文旅岸线银川示范段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吴忠市生态文旅岸线利通区示范段项目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对现有项目辨识度等进行再评估,按照规划要求合理控制建设范围,防止盲目上马,粗制滥造。对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展示带、展示园、展示点统一使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
三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与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合作交流,开展黄河流域九省(区)代表性文物巡展。组织文博场馆开展黄河文物和非遗专题展。开发一批黄河文化精品课程和一批黄河文化精品线路,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学体验活动。加强黄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研发,打造黄河文创品牌。高质量举办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打响黄河文化品牌。
四是加快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步伐。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继续做好“智游宁夏”项目数据完善、宣传推广等工作基础上,严格按照自治区明确的项目建设相关流程,实施好“智游宁夏”项目建设,力争打造出功能完善、全国领先的智慧文旅的“宁夏样板”。加强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演播、品牌授权、电竞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文旅新业态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场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风景道、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