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围绕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量,不断提升后续传承技艺能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组织集中培训,持续强化“工匠”精神。构建起区、市、县(区)三级培训机制,每年分期分类举办专题培训班 30余期,集中培训 3000 余人次。同时,将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设为常态化培训课堂,让传习与培训同步进行,现场提升传承人群“精专细刻”的实操能力。
二是推动政校合作,发挥院校师资优势。积极申请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支持,联合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与宁夏职业艺术学院,针对重点、濒危项目,如宁夏山花儿、宁夏剪纸、秦腔、黄羊钱鞭等,组织了近十次非遗专题研修班,培训传承人超过 500 人次。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也成功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院校并承接研培任务。
三是实施“绿芽”计划,不断扩展后备力量。组织全区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常态化开展百余场非遗进校园活动,支持秦腔、花儿、贺兰砚、黄羊钱鞭、泾源踏脚等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与相关学校共同开设非遗课程或兴趣班。鼓励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结合各地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大院及相关保护设施实际情况,承接研学项目。借助讲座培训、展示展演、沉浸体验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保护工作覆盖面,涵养保护传承土壤,培养非遗传承后继人才。
四是引入先进理念,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联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依文集团、宁夏国旅、中旅等知名文化旅游机构,举办“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产品设计提升研学会等非遗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产品推介活动,强化多元研发创新理念,提升传承人群的创意制作与市场营销水平。
五是坚持以赛代训,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将技能培训融入每年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宁夏·非遗过大年”和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系列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专家点评、互观互学、座谈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传承人研发制作多样化、个性化非遗产品的技艺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广大群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保护积极性显著提高,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您的提案建议,下一步我厅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非遗传承新合力。依据《黄河流域宁夏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联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非遗传承人群体等多方力量,持续强化沟通协调,通过联合举办赛事活动等举措,进一步提升非遗认知度与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专业建设,打造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艺术学院设置非遗相关课程并开展保护传承研究的基础上,联合自治区教育厅着重加快在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方面,推进以职业学院为主体的非遗专业建设,深入挖掘技艺精髓和传承要点,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辟出一条传承传统技艺与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更多文化底蕴深厚、技艺水平精湛的非遗人才,为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引入活水源泉。
三是拓展合作模式,探索非遗发展新渠道。鼓励非遗传承人与电子商务团队合作,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和销售非遗产品,扩大非遗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如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展示非遗技艺和产品,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同时,加强对合作模式的指导和管理,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商业手段,有效拓宽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渠道,推动非遗技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加大宣传推荐,展现扶持保障新作为。加大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品牌建设、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非遗产品宣传推广,不断拓展非遗市场,为非遗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8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