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3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3-08-28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民进宁夏区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依托数字技术助推我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宁夏文旅产业内涵研究及阐释方面

宁夏自古是多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独具魅力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宁夏地处黄河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仅是“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的鱼米之乡,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之地;更是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诞生的红色热土。黄河流经宁夏800里,孕育了富饶美丽的宁夏平原;贺兰山横贯北部,因岳飞《满江红》而蜚声四海;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创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诞生了《红高粱》《大话西游》等脍炙人口的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地方”。沙湖、沙坡头是“中国最好玩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黄河·宿集、星星酒店、中卫66号公路均已成为新晋网红IP,深受各地游客喜爱。“星星故乡”已成为宁夏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我们还在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研究与传播。制定宁夏黄河文化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发布了2023年工作计划。举办“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征文大赛”,挖掘宁夏黄河文化内涵,正在整理编纂《黄河民间故事(宁夏篇)》丛书、《“黄河文化”系列丛书—宁夏文物故事系列口袋书》。正在聚焦“宁夏二十一景”文旅新名片,组织编写《弘扬黄河文化讲好宁夏故事》丛书,拍摄21集以宁夏21景为背景的宁夏黄河故事,拍摄制作30集《让世界听到黄河的声音》。充分发挥导游及本地网红流量引导作用,拍摄60部讲解黄河故事和“宁夏二十一景”的小视频,掀起宣传“传承黄河文化  讲好宁夏故事”活动热潮,进一步提升宁夏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20年再次视察时指出,“宁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等产业发展有特色、有成效”,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六优”产业之首,建立省级领导包抓、工作专班推进机制,文化和旅游地位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宁夏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

当前,宁夏正在依托自身的人文、区位、资源等独特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响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等六大文旅品牌,多元媒体融合共推“宁夏二十一景”文旅盛宴,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球影响力的黄河生态文旅绿色岸线、贺兰山东麓生态文旅紫色廊道、六盘山生态文旅红色胜地,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让宁夏的美食美酒美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关于推动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多渠道展示方面

当前,文旅行业加快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文化旅游市场的格局和业态,数字文旅已成为文化旅游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我们积极探索通过智能导览、智能讲解、智能导览+AR等技术的应用,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游览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一是推进景区VR导览。目前全区已完成50家文旅场所(4A级以上景区、重点文化场馆、星级乡村旅游点)VR全景制作。使用基于国内领先技术、用户占比大、精准度高的高德电子地图,实现手绘式多图层移动端景区展示,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导航。通过细化景区线路,解决传统服务中存在的因景区面积大、景点分布多,游客容易在景区内迷路、错过旅游点的问题。通过精准定位服务,解决游览景点不全面、内部服务设施(厕所、救助服务点等)难找、旅游点位置无法获知等问题。通过完善服务推送,解决景区周边相关的旅游服务信息(宾馆、餐厅、停车场等)不能以易查、易懂的方式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注和展现,不能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查询和导航服务的问题。二是推行电子手绘地图。目前已绘制了45家宁夏重点景区、文化场馆手绘地图,直观呈现宁夏文旅资源特色,让游客通过移动端在游前、游中、游后实现智慧化导航导览服务。

(二)努力提升文博场馆服务效能。一是积极推动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实施宁夏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展示利用提升、同心县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盐池县博物馆“数字+文博”等项目,通过博物馆的虚拟馆建设,逐步实现馆藏珍贵文物信息留存、数字化资源库搭建、文物虚拟化展示等功能,不断丰富博物馆展示形式,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强化文物旅游融合。整合全区博物馆文物资源,打造全域“品牌”展览,推了出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展览,在全区博物馆巡回展出,讲好宁夏故事,提升宁夏文化影响力。利用我区各级各类博物馆资源,扩大文物知识和文物背后故事的传播,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增强博物馆社会服务的精准性。三是持续推动文物“活”起来。以文化传播为导向,挖掘全区文物价值内涵,突出宁夏地域元素,打造文创精品。指导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充分发挥青少年旅学研基地作用,拓展中小学与文物博物馆衔接的渠道,提升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博物馆面向社会,贴近群众的展览展陈,开设全民大课堂,设立和提升便民流动博物馆。

(三)多渠道展示,不断提升对外品牌形象。着力做好以节促旅文章,办好中阿旅行商大会、全国星空旅游大会、大西北旅游高峰会、丝绸之路大漠黄河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不断增加宁夏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文旅宣传“八位一体”的宣传矩阵,持续加强与中外媒体合作,大力宣传推广宁夏文化和旅游品牌。

在国内市场营销方面。连续四年举办“晒文旅、晒优品、促消费”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将宁夏特有的颜值和气质“晒”到了全国。连续举办三届“星空朗读”活动,让100多名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为宁夏代言。持续开展惠民主题旅游活动,发行文旅惠民消费券,推行旅游年卡、旅游拥军卡、自驾游护照等惠民措施。围绕银西高铁、银兰高铁重点开展周边客源市场联合宣传推广活动。在兰州、西安组织召开2场宁夏旅游推介会,发布“引客入宁”奖励办法,发放400万文旅消费券,展览展示代表性非遗产品,与陕西省、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交流探讨共同打造大西北旅游品牌,达成19项共同开发旅游线路产品和游客互送协议。不断加强与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区)文化旅游领域深度合作交流。通过资源推介、政策发布、文艺表演、非遗展示、文创展销、网红直播、媒体推广等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向当地文旅同仁和广大民众进一步发出“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诚挚邀约。

在重点境外客源市场营销方面。实施“云秀宁夏”项目,探索宁夏海外传播力建设新路子。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宁夏文化和旅游账号,持续提高宁夏文化和旅游在重点境外客源市场知名度。

三、关于打造数字文旅高端微平台方面

通过高端微平台的方式,可以将宁夏的文旅资源进行精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展示和推广,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一)建成了宁夏文化和旅游资讯网集群和网站管理系统。平台汇聚了区、市、县“吃、住、行、游、购、娱”各类旅游信息,涵盖旅游景区信息、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天气、舒适度在内的旅游资讯,为游客提供智能导游导览、周边信息查询、图片和视频分享等旅游信息服务,进一步满足游客从移动端获取信息的需要。指导各市搭建完善相应的文化旅游资讯服务集群。

(二)建成了微信端小程序系统。通过小程序,为大众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景区(点)查询、智能导航导览、线路查询、机票预订、酒店推荐与预定、景区气象服务、在线分时预约、720°全景浏览等虚实体验。

(三)积极打造新媒体平台。为适应文化旅游网络营销新形势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宁夏文化和旅游宣传工作,提高宁夏文化和旅游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建立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游宁夏APP等自有媒体平台,开展运营推广工作,助力宁夏文旅品牌宣传。一是建立了“宁夏文化和旅游”微信公众号。目前共有粉丝55.3万人。今年以来,官方账号共发布信息762条,阅读量60.3万次。二是建立了“宁夏旅游”微博平台。平台目前共有粉丝量22.2万人。今年以来,官方账号共发布信息 834 条,阅读量 416.4 万次。其中宁夏二十一景系列宣传阅读量达到48万。三是建立了“宁夏文化和旅游”视频号。目前共有粉丝5506人,今年以来共发布短视频231个,播放量100.4万次。其中《宁夏好味道》系列视频播放量近15万次。四是建立了“神奇宁夏”和“宁夏文旅”抖音平台。“神奇宁夏”为我厅抖音平台主推账号,主要发布宁夏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美食等短视频作品,紧跟抖音热点。目前拥有粉丝量35.6万人,作品获赞量434万次。“宁夏文旅”作为辅助推送账号,主要以政务类宣传为主,目前拥有粉丝7300多人。五是建立了“宁夏文化和旅游”小红书平台。账号目前拥有粉丝量2.6万人。今年以来,共发布笔记106篇,阅读量51.2 万次。推送的图文《宁夏的滑雪圣地你知道哪几个?》《在宁夏跨年要做的n件事,仪式感爆棚》等内容均获万人浏览量,不少用户通过小红书“种草”宁夏。

四、关于集中各方资源夯实产业基础方面

(一)进行资源普查摸底。按照《“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展全面的普查、建库、分析与评价。目前,已实施完成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一期项目,形成了包括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报告、文旅资源及相关数据库、资源分析与评价报告、地图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南等9项成果。辐射全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共普查登记文旅资源31872个,其中,实体资源26706个,非实体资源3245个,集合体资源1921个,现有基本类型116个,除与海洋相关的4个外,其他所有基本类型均有涉及,形成了近34GB的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增强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接下来,还将继续实施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二期项目,目前已启动前期程序。

(二)积极加强政策引导。2022年11月,自治区出台了《宁夏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宁夏文化数字化生产力明显增强,文化数字化内容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化文化消费潜力充分激发的战略目标。我厅联合自治区发改委等10部门印发了《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制定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评分细则》,以“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为引领,指导全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完善智慧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坚持遵循需求引导、因地制宜、发挥实效的原则,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对符合智慧景区建设要求的景区实行以奖代补,提升全区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水平。2022年综合评定出7家智慧旅游景区: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区、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贺兰山岩画景区、水洞沟旅游区、贺兰山漫葡小镇,为宁夏智慧景区建设,智慧旅游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今年,将继续开展智慧旅游景区的创建评定工作。

以上政策的出台,鼓励和支持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引导了企业主导和社会参与,凝聚了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具体培养措施,通过长期与短期、上挂与下派相结合等方式,助推文化旅游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一是开展培训学习。近年来,共安排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经费2028万元,先后举办文旅融合发展等培训班220期,培训产业人才2.4万人次。强化了各级对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新抓手、新思路、新举措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凝聚了共识。邀请全国技术技能大师、金牌导游,从政策解读、带团技巧到导游词创作、研学旅行等方面进行导游培训,帮助导游在经营停滞期理清思路、练好内功、自我迭代、稳定队伍。二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IBI育成中心、80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依托创意创新人力资源丰富的高等院校,打造创意创新就业基地,为有梦想、有想法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三是认真落实人才待遇。坚持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精神上给鼓励。积极发挥文化旅游产业服务保障作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先后为高层次人才免景区门票2190余张、半价优惠470余张,办理C类研究型读者卡133张,组织厅系统高层次人才体检60余人次,让人才切实受优待。严格落实人才政策,为厅系统30名自主培养和引进博士、双一流硕士研究生申请发放补助及安家费247.6万元。广泛开展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厅系统1人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自治区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人当选自治区人大代表,6人次当选自治区政协委员。按照“破四唯”有关要求,严密组织文博图资群文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修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梯次推进“十百千万”工程。采取区、市、县、旅游企业四个层级各有侧重的培训方式,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评选“十大金牌导游”、“十大金牌讲解员”、“百名旅游服务之星”、培育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万名旅游从业人员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培训和“以赛代训”,极大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五是认真实施文化人才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计划。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结合宁夏工作实际和基层需求,制定计划,明确任务,从区、市、县(区)文化单位选派业务骨干人员,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或提供服务。通过选派和培养实践,提升了文化工作者素质,促进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六是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与南京旅游学院、浙江旅游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院校交流合作,加强宁夏旅游学校师资培训和专业学科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引导我区高校旅游类专业改进教学模式,积极申报国家旅游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优质项目,促进校企合作、按需培养、互惠共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组织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评选,评定旅游商品研发基地28家,吸引500余名相关人才投身创业,形成了人才驱动、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感谢贵委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及电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0951—6150650

                                         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