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第088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自治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和关注,您提出的“将科普工作与文化建设、非遗保护和传承、旅游发展等工作深入结合,在文化和旅游政策规划与工作安排中专题规划部署科普工作”“加强导游、博物馆讲解员等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科普宣传能力培养”“繁荣科普创作,优化科普供给”等建议对我们深入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全域科普工作,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助推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快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现结合我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的整体情况,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推动科普工作与文化旅游全面融合
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植入”科普内容,通过多样的传播渠道和文旅产品,丰富科普载体,提升科普效能。
一是坚持将科普工作融入日常文旅宣传,提升科普工作的广泛性。挖掘文旅资源的科普价值,通过现有文旅宣传矩阵,广泛开展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科普效能。2023年结合宁夏文旅资源优势,推出“宁夏二十一景”文旅新名片。借助中央媒体、自治区媒体等平台完成“宁夏二十一景”软文、攻略、视频宣传推广210余次,浏览量超过1300万人次,通过媒体多样化的呈现,讲述“宁夏二十一景”所蕴含的特色魅力、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创制3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让世界听到黄河的声音》,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宁夏黄河文化,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二是坚持将科普工作融入文旅活动、线路产品,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大科普影响力。整合区内文旅资源,充分挖掘各地生态、旅游、文化、历史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打造旅游攻略、线路,寓教于乐,寓学于游,让文旅产品承载科普知识,推动科普方式创新。2023年在春节前后举办“在宁夏·非遗过大年”系列文旅活动102项、1774场,现场参与及线上观看人数1586.1万人次,让游客在旅程中感受非遗文化,体验宁夏特色中国年;结合各地特色,发布30余条乡村游、酒庄游、文化游、赏花游、民俗游、观星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在推动宁夏全域旅游百花齐放的同时,将科普工作与文旅活动、线路有效融合,不断丰富科普产品供给。
三是坚持将科普工作融入旅游发展,增强科普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研学旅游成为新业态,也为科普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全区文旅系统抢抓“文旅+研学”发展机遇,加强研旅融合,促进旅游为科普工作“赋能”。依托我区现有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遴选了一批主题鲜明、管理规范、安全适宜、体验丰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打造竞争力强的研学产品,推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研学线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和宁夏历史文化为主的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多层次、多视角开发科普教育领域,让游客通过体验性、互动性的研学活动,走近科学、了解科学,体验科技力量。
二、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阵地作用,提高科普工作的渗透力
发挥文化场馆科教资源丰富、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扩大公众受惠面,持续为科普工作赋能添力。
一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力度,配齐配好科普书籍、科普设施、科普人员,改进场馆服务和管理方式,积极搭建科普平台。通过展板、标识牌、宣传语、宣传展架、系列图展、宣传海报、电子屏幕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科普相关知识。先后举办了“非遗过大年,卯兔耀中华”版画名家生肖作品展、海洋生物——打开蓝色宝库的神奇密码、绘未来——全区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传中华家训 树时代新风——清明节家训家规》廉洁文化教育展、“重知识 爱阅读 护版权”——你应该了解的版权知识主题展、年华易老,技·忆永存——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等展览,展览主题包括党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八五”普法、文学社科知识、安全知识等,参与人次30余万。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科普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日”“百姓讲堂”“二十四节气”“我和博物馆一起过生日”“绘未来”“穿汉服 学汉礼·体验传统游戏”等系列主题活动,扩大科学普及的广泛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开展馆校合作。结合场馆特色,为中小学生定制研学实践科普教育活动。宁夏图书馆开展“行走的图书”公益活动,分别为银川市金凤区第六小学和贺兰县三中搭建了“行走的图书”公益流动图书室,活动受益人数2280人;宁夏博物馆针对小学生开展岩画知识小课堂,针对中学生开展木活字印刷术体验活动,让学生们感悟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科学家精神。
四是发挥社会力量,不断壮大、优化科普队伍。依托旅游学校、文化场馆、旅行社等,加强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广泛开展科普能力培训,增强职业认同和责任感。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招募及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成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其成为中小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
三、加大基层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落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基层群众送文化惠民政策、图书、文化设备器材和群众文艺作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推动移风易俗,实现文化活动与科学普及工作“双促进”。
一是多形式开展科普作品创作。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推出了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音乐剧《花儿与号手》、京剧《庄妃》、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音舞诗画《红旗漫卷六盘山》、交响组乐《家乡的花儿》和音乐、舞蹈等200余部精品力作,实施美术创作收藏500余幅书画作品,全景式、艺术性地展示了宁夏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美好新生活,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史诗历程,激发了民族认同感,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是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科普向基层延伸。各级文化馆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扶持100个城乡文化示范点,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农村文艺团队配发图书和文化活动器材。确保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普工作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
三是在文化惠民活动中“无缝接入”科普内容。按照“树品牌、强阵地、创精品、聚人心”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主题,结合普法宣传、普通话推广等,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厂矿,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乡村大喇叭 唱响新时代”“高雅艺术进校园”服务活动,组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培训辅导、非遗展览、特色民俗展演、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演出2000场次以上,培育“清凉宁夏”、“文化银川 花开四季”、“滨河大舞台”、“消夏音乐季”等特色文化广场40个,年均开展广场文化演出1500场以上,在基层一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免费为群众提供科技知识咨询和服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
完善区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把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于信息发布、节目预约、场馆管理、文物展览、资源存储、艺术培训、非遗手艺展演等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争取中央下达资金473万元,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地方云的对接,通过网站、智能终端、手机APP等载体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不断提升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水平。同时把农村作为着力点,依托公共数字文化设备,通过网络向基层群众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历史文化等内容,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扶志”“扶智”作用。截至目前,已为基层地区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3个村、街道(社区)综合文化中心配备了公共文化数字设施设备。
二是针对网络平台创作一批数字化产品,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宁夏图书馆开展“宁图科普”、“宁图姐姐讲故事”、“童阅汇——志愿服务活动周”阅读分享展播、“古今相映,畅游科技之旅”——科技周专题数字阅读活动、“祝福之声入耳,祈福之愿于心”音乐达人评选活动等线上科普活动17场,2.8万余读者参与互动。固原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免费语音导览,在展厅增设电子观众留言屏、魔墙、智能书法体验台等多媒体设备。同时为了保证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专门针对五至八年级学生设计开发了“丝路课堂”数字化社教课程。自治区博物馆利用海客视频、文旅中国、人民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展播“馆长说”系列短视频,由馆长讲述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内容专业,制作精良,观众点击量近20万人次。
三是大力发展线上科普,拓展科普场景。利用移动网络开展微讲堂、演出直播、云展览等形式的线上活动。开设“艺术云课堂”“线上送戏”等专栏,举办塞上讲坛、朔方人文科学大讲堂、“书香宁夏”等线上讲座,推出“送戏下乡”线上专场,精选31部我区原创艺术作品上线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电信宁夏分公司IPTV有线电视、“游宁夏”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为群众观看、参与提供了便利,也拓展了科普内容的宣传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及电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0951—6150650
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