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7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3-08-23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马海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收悉,结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进城乡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强化政策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地方立法工作,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我区公共文化地方立法空白。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配合自治区发改委,起草《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2年7月2日正式印发实施。制定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二)坚持建管并重,构建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投入,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2023年,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2970万元(第一批),对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和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三大项30个项目给予支持,第二批资金项目正在审定中。组织开展对2021年、2022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任务验收,各实施单位邀请相关单位及专家对照相关标准和目标任务进行验收,三大类22个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将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纳入县级以上图书馆评估定级重要内容,在开展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

(三)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今年以来,为完善区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地方云的有效对接,促进资源共享,争取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500万元,涉及我区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其中,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2包括:开展基础数字资源和支撑平台建设、开展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包括:全民艺术普及直录播场次、区域和地方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次、学才艺课程数量、采集场馆及其活动信息条数、建设或优化艺术普及数字资源时长、统筹推动脱贫县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任务量等。目前,各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四)把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对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等8个全民艺术普及高质量发展的脱贫县实施数字化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以乡村为重点,支持新改建利通区吴忠林场综合文化站、惠农区庙台乡综合文化站、隆德县温堡乡综合文化站、西吉县火石寨乡和偏城乡综合文化站等5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在乡镇、村和社区等地建成图书馆分馆234个、文化馆分馆171个,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培育民间文化艺术效果突出,隆德县(高台马社火)和盐池县花马池镇(游九曲)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公布为典型案例,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群众建设家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热情,有效传播和提振了宁夏文化影响力。实施宁夏乡村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建设,使乡村文旅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提升全区乡村文旅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正在建设中)。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总工会、妇联、体育局、宁夏广播电视台等部门,每年举办“清凉宁夏”广场演出、全区广场舞大赛、全区劳动者之歌大赛等活动,已形成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年均开展“文化大大篷车”下基层演出100场以上,送戏下乡演出1600场以上,“戏曲进乡村”600场以上;完善“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机制,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全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播暨“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极大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2023年全区乡村文化惠民示范项目评选,培育兴庆区大新镇燕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古柳记忆”文化建设项目等“一县一特”文化惠民示范项目22个。举办“四季村晚”系列活动,12个示范展示点列入全国“四季村晚”活动,通过公共文化云数字平台展示“村晚”优秀作品。

二、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融合新路径

(一)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安排财政待编资金1880万元,支持宋澄村乡村产业融合示范村、新营乡甘井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等19个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持续开展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申报工作,对示范引领作用大、带动性强的非遗工坊等乡村文化产业主体给予政策倾斜,新命名认定乡村范围内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进一步巩固提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优势。近期拟安排统筹跨省域补充耕地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13个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安排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先后对贺兰县百瑞源枸杞庄园、大武口区硒有田园乡村旅游体验区、惠农区东永固村枸杞融合发展示范庄园建设、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景区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给予支持。成功举办第三届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节,以“沙漠水城 花儿杞乡”为主题,发布中卫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开展2023年“非遗过大年”民俗体验活动,举办“中华杞乡 康养中宁”新春广场文化大集、丰安屯旅游度假区首届烟花节等,汇集非遗好物、文创产品、特色产品等。支持中宁县举办第六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分项活动—“中华杞乡·康养中宁”第三届枸杞文化旅游节,推出吉祥物“杞三宝”带领嘉宾和游客感受黄羊钱鞭、蒿子面等传统非遗项目。谋划中宁县丰安屯旅游度假区、红寺堡区沙泉田园康养小镇等23个乡村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在宁夏文化和旅游投融资大会、厦门项目对接会、西安项目对接会上进行宣传推介。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扬帆起航。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互联网+休闲农业”,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大力推进非遗转化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主动作为

开展黄河流域宁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代表性项目和资源线索共有 5663 项。举办“宁夏非遗购物节—乡村文化能人专场”,汇集乡村非遗传承人群线上线下展示销售非遗产品,繁荣乡村文化,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发挥15 个扶贫就业工坊作用,面向脱贫户、残疾人等开展技艺培训、就业带动、产品销售等帮扶活动,非遗帮助群众赚上“非遗钱”,助力乡村振兴优势和价值日渐凸显。麻编工坊通过“乡村振兴、技能就业”、“政府+龙头企业+培训基地+农户”等非遗帮扶模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现代设计和技术转换,实现非遗手工制品的数据化、网络化、市场化;闽宁镇原隆村非遗工坊组织周边200多名群众学习柳编、钩编、织布等技艺,实现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力度,持续优化和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数字化设施网络,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地方云的对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建立全区休闲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平台+服务”的建设模式,对全区休闲农庄精准入图,赋能“一庄一码”。积极与网络平台公司合作,结合各地实际和人文资源定期对入驻的休闲农庄开展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合理制定休闲农业培训计划,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营主体负责人、服务人员等进行系统的经营理念、业务知识、营销策略以及法律政策的培训,提高整体经营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统计汇总全区休闲农庄节假日及每季度的经营情况、经营需求、能力提升等具体信息,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开展休闲农庄星级评定,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休闲农庄和特色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精准休闲项目,促进休闲农庄(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区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感谢您对我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及电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0951—6023790

                                 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