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31号建议答复的函


宁文旅函〔2022〕546号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张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中宁县、海原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议》收悉。经我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支持中宁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南端,位于宁夏几何中心,隶属中卫市管辖,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全县国土面积3369.58平方公里。中宁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林茂粮丰,具有丰富稳定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得黄河灌溉之利,盛产水稻、小麦、枸杞、红枣、畜禽等产品,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称。中宁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枸杞文化之乡”,荣获中国商品粮、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市)、中国十佳最具投资竞争力县(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019年中宁县启动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我厅指导中宁县立足“中华杞乡 康养中宁”,全面突出全域旅游战略性主导地位,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产品围绕旅造,民生围绕旅游行,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近三年,培育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宁夏特色旅游村,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2019年-2021年,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带动旅游消费年均稳定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我厅计划在中宁成功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后,用2—3年的时间,加快推进中宁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形成合力,以机制保障力推全域旅游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地方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的工作原则,文化和旅游厅以资源开发处为业务指导处室,分管副厅长为包抓领导,中宁县成立了县委书记挂帅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及创建办公室,以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财政、自然资源、商务、公安、交通、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旅游用地审批、交通改善、市场秩序维护、招商引资等工作。自2019年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每年定期召开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大会、创建通气会,推动创建工作高效运转。把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纳入全县效能目标考核,进一步凝聚发展动力,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学定位,以政策保障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中宁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宁县黄河金岸旅游项目专篇》,制定印发《中宁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中宁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中宁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宁“引客入宁(中宁)”奖励办法》《中宁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景区开发、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宣传推介等进行奖补,切实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主攻点。

(三)完善设施,以优质服务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开通了连接各景区的旅游观光线路,修建了G109中央大道绿化风景廊道和南北滨河风景廊道,实施了黄河生态连城和水系连通景观工程,配套了水系健身步道,休闲广场、旅游厕所等功能区。深入实施三期旅游标识标牌工程,在福银、定武等高速公路中宁段和全县通往各主要旅游景点的公路主干线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103块。全力打造城市夜景新名片,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夜景,城市亮灯率达到了98%以上。中宁城际高铁和乌玛高速两个重要交通通道全面运行,开通4条通往重点景区的公交专线,全面构筑了中宁外延内联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建设中宁县旅游集散中心,在中宁县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与公交、出租车、旅游巴士、旅游专线等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30座,全部达到国家旅游厕所A级以上标准,旅游服务质量不断优化。

(四)区县联动,以品牌建设拉动全域旅游发展。一是以旅游品牌增强发展动力。在核心吸引物上,打造了以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华宝枸杞健康体验馆、天湖生态旅游区为主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新业态上,培育了以黄羊古落、丰安屯旅游度假区为主的生态休闲度假景点;在乡村旅游发展上,我厅拨付资金490万元,创建了石空镇倪丁村、太平村、余丁乡黄羊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余丁乡黄羊村、舟塔乡上桥村2个宁夏特色旅游村;建设了新堡特色产业观光园、禹尧庄园、太阳梁德胜蟠桃基地等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培养全国乡村旅游能人1名。建设了余丁乡时庄村、石空镇新渠稍村2个美丽村庄和徐套乡美丽小城镇。二是以枸杞优势增添发展亮点。在景区景点建设上,我厅拨付资金465万元,联合中宁县打造13个枸杞种植观光基地,10个工业旅游园区,2个以枸杞产业为主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旅游商品研发上,培育有中宁枸杞、早康、玺赞、杞滋堂等12个宁夏著名商标,研发枸杞养生膏、枸杞颗粒剂、枸杞籽油等20多种健康中药养生产品,深加工开发枸杞面膜、枸杞口红、枸杞饼干、枸杞原浆等特色旅游商品,以产品促进创新发展。在康养产业发展上,以中医院专利养生膏为主联合宁夏永寿堂中药饮品公司建设中宁县中医枸杞养生馆,推广枸杞养生膏、枸杞根养生足浴、枸杞养生处方等中医健康体验项目。三是以旅游要素充实发展条件。培育吕振玲蒿子面、鸿福楼自治区老字号品牌,杨记手抓、小红楼餐饮、马明手抓自治区级绿色饭店,打造了功夫驴特色农庄、杞乡大锅台、怡生园等特色农家乐,引进发展了天景豪斯、吾悦、兰欧、希岸、枣林新丝路品牌酒店,开发恒辰、卓然怡居特色夜市,提升住宿、餐饮服务能力。

(五)加大宣传,以创新创优扩大全域旅游影响力。一是多样化开展宣传活动。开展一年一届“两晒一促”大型宣传推介活动,2020年“两晒一促”宣传片荣获全区创意奖。我厅指导、支持中宁县举办了五届“枸杞产业博览会”、两届“乡村旅游暨枸杞饮食文化”节,同步开展“枸杞采摘节”“枸杞宴美食大赛”“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以活动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二是多渠道开展营销宣传。打造OTO电商孵化中心,与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举办中宁网络电商节。充分运营新型媒体,通过网红直播带货、明星综艺节目,逐步扩大对外影响力。充分利用中宁新媒体平台、中宁党政门户网及其客户端等新媒体,与新华网、宁夏日报、县融媒体联动,扩大线上文化旅游宣传覆盖面。三是多举措增强品牌宣传。围绕“康养中宁”发展定位,打造中宁县文旅品牌,统一对外宣传口号和文旅LOGO。创作“杞娃”枸杞吉祥物,统一“中宁枸杞”专卖店销售门头,与央视合作拍摄宣传片,将中宁县的品牌建设纳入到全县旅游品牌建设的大框架中,建立了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营销联动机制,中宁县“中华杞乡,康养中宁”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

二、关于支持海原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精心指导、大力支持海原县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创建工作,推动海原县以“花儿之乡·古韵海原”为形象定位,构筑“一核、两心、五廊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以天都山为核心辐射西北部震柳地震遗址、甘盐池古丝绸之路、东南部南华山自然风光、西安古城、菜园文化遗址、东北部贺堡河流域梨园风情区为全域旅游重点核心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健全机制,加大统筹保障力度。一是高规格统筹。研究制定了《海原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明确责任分工、目标、任务和时限,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大力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安排每年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景区开发、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宣传推介等进行奖补。三是专业化运营。组建成立了海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3名工作人员,注资500万元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统一运营。

(二)规划定位,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一是立足资源,“高点定位”。为厘清全域旅游创建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与农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编制完成了《海原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贺堡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旅游提升规划》、《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乡村振兴旅游提升规划》。二是盘活资产,“个性定制”。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环南华山生态观光游、天都山名胜古迹游、县城特色美食游、红色文化游、农业体验游、乡村休闲游、观光采摘游、避暑度假游、康体养生游、赏花闻香游等10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三是优化线路,“全局整合”。深度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建设西安文旅古镇、李俊生态旅游、盖牌民俗休闲、贺堡河流域梨园风情观光带等4个重点乡村旅游片区的3条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

(三)聚焦短板,狠抓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力补短”。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天都山3A景区创建工作。按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标准建成天都山游客服务中心、天都山景区电信基站和发射塔,景区无线Wi-Fi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关桥贺堡河流域梨花小镇休憩设施、梨花岛、游步道、停车场、旅游闭环道路及县城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识标牌设置,在全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内辐射景区景点道路设置旅游导视牌共44块。二是全力强功能。县域交通网络化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同海、黑海高速及S204线史店至李俊、G341史店至下小河、国道341县黑成至寨科、三河镇至海兴区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20公里。新建县城客用汽车站,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游客咨询集散中心,通往各景区景点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新建市政道路22条,县城路网交通更加便捷。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宽带接入工程,4G通信网络覆盖城乡。开展“厕所革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2座。三是努力全要素。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接待设施建设,完成海原宾馆、泰丰宾馆、花儿饭店、西河饭店、红宝宾馆等涉旅接待宾馆的建设和改造,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花儿商城、海盛国际民俗文化夜市、泰丰时代广场等一批购物场所。培育乡村旅游接待点5个,全县景区景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趋于完善。史店乡田拐村乡村振兴旅游提升项目和关桥乡方堡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已竣工。

(四)品牌创建,打造旅游产品供给新业态。一是印制“新标签”。加大旅游品牌创建力度,实施县城主要街道、建筑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环境极大地得到了改善。加快推进牌路山森林公园、震柳地震遗址建设,建成县文体广场、西湖公园、南苑公园、海城公园、育才公园等一批城市主题公园。二是培育“新业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和特色餐饮业,开发农业体验、亲子互动、参与劳动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形成“农庄游”、“花季游”、“采摘游”新业态。三是构建“新标识”。发挥海原特色美食优势,开发海原面包羊羔肉、关桥香水梨、马营紫皮大蒜、南月牌马铃薯、高崖甜瓜等地标性特色食品以及凸显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用特色旅游产品拉动旅游消费。

(五)挖掘特色,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遗产变矿产,打好“地域牌”。采取“旅游+文化”模式,依托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品牌,深度开发花儿艺术演艺和刺绣剪纸文化产品,挖掘历史文化和地震科普资源、风土人情、传统节庆习俗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艺术中心、科技馆、海原大地震博物馆、地震主题公园等。二是矿产变动产,打好“基地牌”。近年来,我县以刺绣剪纸非遗文化产品为重点,开展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完成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改造,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园区,成功注册“海原刺绣”地理商标。从产品设计、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刺绣剪纸技能人才培训,加快刺绣剪纸、民族手工艺、仿真艺术品等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和专业化生产,增强文旅产品吸引力。三是动产变特产,打好“节事牌”。通过持续举办关桥梨花节、西安文旅古镇乡村文化旅游节、史店田拐红梅杏乡村文化旅游节、李俊生态观光节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品牌效应逐步凸显,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六)搭建平台,完善拓展全域旅游宣传渠道。一是平台宣传,搭“顺风车”。利用京东电商平台,建立海原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加速旅游带动农产品、工艺品、旅游商品销售,满足旅游多样化、快捷化需求。二是专题推介,搭“专门车”。组织开展了全区第一季、第二季“两晒一促”书记县长晒文旅促销费大型推介活动,通过深度挖掘海原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展示海原非遗文化、美食文化和风物优品,讲好海原故事。在宁夏旅游网、县人民政府网开辟了《海原旅游》专栏。与中央媒体合作完成了《中国影像志-海原篇》、《神秘的西夏》、《民族影像——海原》等系列宣传片。向《旅游客》、《宁夏羊皮书》、《知行宁夏——中卫》等旅游书籍组稿和拍送图片,宣传营销海原的旅游产品,策划完成《旅游海原》招商宣传手册等。三是节会促销,搭“出租车”。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参加区内外营销活动。组织刺绣剪纸企业参加广交会、中阿博览会、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陕甘宁(固原)刺绣剪纸展等旅游产品展示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海原剪纸刺绣知名度,不断开拓销售市场。

虽然海原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限于基础弱、底子薄,海原县创建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一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县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薄弱,规范性不高,目前还满足不了游客需求。二是旅游产品集聚效应不显。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深度挖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旅游景点之间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休闲性、互动性、参与性项目,游客在海原停留时间短、消费低。三是“旅游+”融合不够。特别是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还未形成合力,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彰显不够,旅游产品要素不全,对游客吸引力不强。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四是招商引资困难较大。因旅游开发前期投资大,效益周期长,加之海原县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足,招商引资困难,真正来海原投资的企业很少。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张强代表提出的建议,我厅指导海原县聚焦四个方面,全力补齐全域旅游创建中的短板。

一是聚焦堵点痛点,举全县之力优化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天都山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县相关部门整合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按照4A级景区的标准,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4A景区创建工作。

二是聚焦挖掘特色,以绣花之功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甘盐池人民公社怀旧游品牌,依托甘盐池人民公社旧址,对甘盐池人民公社旧址进行修缮维护,建设“红色文化景点”和“怀旧打卡地”。打造甘盐池自驾游营地品牌,依托甘盐池处在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平川高速的开通将进一步提升自驾游营地品牌。打造关桥方堡村“四季”游品牌,依托关桥乡方堡村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冰的旅游资源,打造提升方堡村梨花岛“四季”游品牌。打造天都老庄生态度假游品牌,依托南部自驾游线路打造让游客住农家窑洞、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提升天都老庄生态度假游品牌。打造李俊乡旅游驿站品牌,依托李俊古堡、“海子”原生态鱼的优势,打造独特的“江湖菜系”,让游客游在火石寨吃在李俊堡。打造史店乡红梅杏采摘游品牌,依托田拐村万亩红梅杏基地,让史店乡万亩红梅杏基地“活”起来,通过畅游红梅杏园区,花儿演艺、农家美食及亲子体验式采摘,打响史店乡红梅杏采摘品牌。打造后塘村农业休闲观光游品牌,依托后塘村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建设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结合农业生产、辣椒文创,打造集主题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主题型休闲观光采摘园。打造关桥乡红色小镇游品牌,依托关桥乡华润希望小镇现有的优势和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关桥堡会议精神、红军井故事等,将关桥乡红色小镇打造成中卫市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曹洼乡白崖村窑洞课堂游品牌,依托白崖村现有的9座窑洞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对窑洞精心设计布展,打造成历史发展变迁的课堂馆。

三是聚焦强化宣传,抓非常之机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对海原县自然风光、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宣传推广。将我县2条精品一日游线路(石峡口-关桥梨花小镇-西安文旅古镇-天都山景区-县城,李俊-火石寨-金佛沟-南华山-县城)纳入全区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宣传推介。加大对海原刺绣剪纸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带动海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配合自治区“两晒一促”办公室,完成第三季“两晒一促”大型文旅宣传推介活动。高质量举办文化旅游节事等活动,对海原的文旅资源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产品知名度。

四是聚焦完善机制,凝全民之心形成全域旅游创建合力。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区、市对我县旅游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为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对照创建任务分工和责任清单,形成乡(镇)、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厅将指导、支持中宁县、海原县坚定不移地走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引领示范为目标,依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以及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发展的独特路径,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欢迎以后一如既往地对全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8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建议提案办理沟通联系卡

  

代表委员


建议提案编号


主办单位


沟 通 人


沟通时间


沟通地点


沟通交流内容


代表委员意见

  

  

  

  

签名(盖章):

2022年  月  日

  

  

注:1.主办单位在建议提案办理期间,每件建议提案与代表委员沟通次数不应少于2次;2.建议提案办理答复结束后,主办单位将此表随办理复文反馈至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

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编   号


案   由


承办单位


领衔代表

及 电 话



一、对办理态度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二、对办理结果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三、有何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2022年   月   日

  

注:此表由人大代表填写后,邮寄或传真至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通讯地址:银川市解放西街361号,邮编:750001,传真:0951—636380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