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宁夏段)保护性开发的意见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了宁夏新的发展的使命和时代重任。2020年7月,自治区党委印发了《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阐明了重大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指出了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保障措施,有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具体实施。
一、全面系统挖掘整理我区黄河文化资源
黄河自青海、甘肃东流,进入宁夏,流程397公里。宁夏是黄河流经的全国9个省、自治区中唯一贯彻全境的省份。宁夏境内清水河长303公里,流域面积8499.6平方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受惠于黄河及其支流的滋养,先后挖掘出南磁湾恐龙化石群遗址、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等远古文化遗产,形成了灿烂辉煌的黄河古灌区文化和农耕文化,风格多样的古老建筑等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经过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在宁夏修建的引黄灌溉工程,天下黄河富宁夏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步凸显。
二、加快我区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
(一)坚持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推进黄河金岸旅游带建设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宁夏将全域旅游纳入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规划、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黄河金岸旅游带提升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盘活。
串联黄河岸线风景名胜区、A级景区、湖泊湿地、葡萄酒庄等资源,发挥沙坡头、沙湖旅游区龙头作用,推动黄河岸线景区提档升级,加快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国家5A级景区创建步伐,发挥其展示黄河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统筹黄河岸线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加快推进黄河岸线银川至吴忠段服务驿站、观景平台、自行车道等设施规划建设。培育“黄河两岸”、“稻花香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黄河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水上休闲运动等旅游系列产品,实现水陆通景、处处皆景,打造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现代景观为一体的多层次黄河岸线特色旅游带。树立精品民宿就是旅游目的地理念,围绕提供定制化产品、管家式服务,着力打造以乡村民宿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业态,支持中卫南岸半岛、西夏区“山上人家”等特色民宿发展,推动黄河沿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全景式“读长征史、走红军路、登胜利山”的六盘山红色旅游产品。坚持用好生态建设成果,打造“星星的故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并拓展宁夏文化和旅游新形象、新视野,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推介活动,立体化、多角度展示美丽新宁夏,吸引游客来宁旅游。
(二)重点支持沿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传统村落保护
受惠于黄河及其支流的滋养,遗存了南磁湾恐龙化石群遗址、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等远古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黄河古灌区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风格多样的古老建筑等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
一是全面系统梳理沿黄历史文化遗址与传统村落资源。宁夏北部黄河沿岸,受益于有利的水土条件,侏罗纪、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远古时期就有古生物、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南磁湾恐龙化石群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群,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位于银川市灵武市境内的水洞沟遗址是我国发现最早且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是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遗址,也是宁夏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吴忠青铜峡市境内的鸽子山遗址是继水洞沟遗址之后宁夏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石器时代遗址。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的高仁镇遗址地表残存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和陶片,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东麓北起石嘴山市南至中卫市胜金关二十多个沟口,岩画总数4.5万余幅,包括射猎、放牧、战争、动物、人物、类人首、符号和彩绘岩画等,是我国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迁徙史、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等方面珍贵的形象资料。此外,在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等境内还遗存有大西峰沟岩画、白岌沟赭色岩画、四眼井岩画、黄羊湾岩画、石马湾岩画等文物遗迹。
宁夏是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东部华夏民族和西部少数民族相接壤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开发技术和传播文明的要地,形成了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留下了数量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4处。长城、西夏陵、水洞沟遗址、开城遗址位列国家150处大遗址之中,西夏陵为国家古遗址公园。其中以岩画、长城、西夏陵遗存等为典型代表,传承着宁夏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
宁夏北部的黄河沿线建筑,既有受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刻的官方建筑,又有具有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宗教建筑,整体表现出了多元化的建筑风格。西夏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董府是清末将领、甘肃提督董福祥宅第,院落为传统砖木斗栱结构,布局为“二进三院”式,是典型的清代官府宅院建筑。银川鼓楼、中卫鼓楼、南门楼等古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拜寺口双塔、武当庙等宗教建筑是我国各种宗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沿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划。开展黄河文化保护地方性立法工作,印发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草案)》。组织开展了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路径专题研究,编制《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关于挖掘黄河文化价值讲好宁夏黄河故事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创新发展。下一步将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一部署,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
三是做大核心景区,完善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科学确定一批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旅游地标,不断提升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沙古渡等景区建设,深度开发黄河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水上休闲运动等旅游系列产品;实施鸟瞰黄河、景观黄河、黄河小镇、黄河村落等工程,建设黄河旅游休闲度假区。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特色小镇、文化街区、自驾营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在世界有知名度的宁夏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推进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建设,综合展示黄河宁夏段的历史文化,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重要地标。
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在交通枢纽建立游客中转站,开通直达主要景区的交通专线。在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标志、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升标准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科学规划布局、精细建设管理,建成600多座旅游厕所,实现全区旅游厕所评定等级、标准和标识“三统一”。开发建设“游宁夏”APP信息平台,让游客“一机在手,游遍宁夏”。面向全国发行“文化旅游惠民一卡通”。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现代技术,搭建全域旅游信息化覆盖网络,开展景区、乡村、饭店、旅行社等智慧旅游示范载体建设,引导A级景区开展免费WIFI建设,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旅游大平台。
三、弘扬我区灌溉文化,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
清水河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经过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在宁夏修建的引黄灌溉工程,农业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天下黄河富宁夏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步凸显。
(一)挖掘历史底蕴,弘扬黄河灌溉文化。宁夏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展引黄灌溉。自秦代以来,修筑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昊王渠、惠农渠等沟渠,已经成为宁夏沿黄地区农耕文化历史的标志性符号。秦渠、汉渠始修于汉代,分布在青铜峡市、利通区和灵武市,是宁夏黄河东岸主要古老灌渠。汉延渠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重要渠系之一,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现长88.6公里,灌地50多万亩。唐徕渠前身为汉代御史渠,是宁夏黄河东岸主要古老灌渠之一,分布在青铜峡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和平罗县。昊王渠是西夏时为解决贺兰山东麓沿山荒地的灌溉,沿山挖渠,流经银川市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石嘴山市平罗县,南北长150余公里。惠农渠始凿于清代清雍正年间,现长131公里,灌地75万亩,流经青铜峡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多条古代灌溉沟渠遗存,见证了宁夏引黄古灌区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水利文化内涵。
(二)进一步打造特色彰显的黄河魅力文化带。充分利用史料文献记载我区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阐释黄河文化的形成、现实表现、鲜明特色和时代内涵,精心创作以黄河文化为宝库的不同体裁、不同门类的文艺作品。深入挖掘黄河岸线文化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以黄河吴忠段为核心,优化整合水利博物馆、大禹文化园、黄河大峡谷、青铜峡鸟岛、黄河坛、青铜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古灌区等黄河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创新黄河文化展示载体和文化创意产品业态。以清水河流域为主线,深度挖掘六盘山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以黄河东部长城遗迹为主线,依托长城历史文化资源和长城沿线生态资源,开发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丰富黄河文化教育传承、黄河生态文明研学、黄河民俗风情体验、黄河田园观光休闲、黄河户外运动竞技等产品,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美丽新宁夏”建设示范区,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唱响“天下黄河富宁夏”品牌。
四、进一步打造我区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
宁夏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创新驱动上、突破点放在改革开放上,着力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地标,加快推动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文旅融合,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项目,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1+1>2效应。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立足宁夏特色地域文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等,挖掘文化内涵,研发更多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将文化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相继推出《沙坡头盛典》《岩石上的太阳》等文化旅游项目。依托葡萄酒文化,打造特色小镇和经典酒庄,大力发展体验游、休闲游、养生游。依托黄河农耕文化,推进沿黄乡村景观改造升级,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旅游体验项目。挖掘黄河水利文化,依托青铜峡引黄古灌区世界遗产,加大水利工程景观化改造力度,打造文化体验、田园观光旅游项目。深入开发工业遗产资源,带动特色工业旅游发展。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富民战略部署,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推进一批乡村民宿发展,提升旅游对贫困村的带动力。严格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部署,推进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保护开发沙湖、沙坡头、哈巴湖等生态修复旅游产品,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推出一批集休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养生基地。开发研学旅游差异化产品,设计推出一批特色化研学旅游线路,创建一批国家旅游康养示范基地。
(二)整合区内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围绕“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整合区内资源,统筹开发好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人文和生态资源,文化和民俗资源,通过业态提升与创新,打造黄河文化、沙漠生态、葡萄酒庄、美丽乡村四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具有新鲜感和体验感的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大力开发大漠黄河休闲度假旅游、宁夏枸杞养生旅游、贺兰山葡萄酒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游、古长城文化体验游五大特色品牌旅游产品。以黄河流域为脉络,整合沿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以沙湖、沙坡头、镇北堡影视城、水洞沟、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等标志性景区为重点,开发高品质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河坛、贺兰山森林公园鸣翠湖、星海湖、黄沙古渡等自然景区为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景区休闲体验质量。打造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西夏探秘游、自驾车旅游、工业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夜旅游八大专项旅游产品和大漠黄河、仰望星空、烽火长城、自驾旅游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开发温泉养生旅游、乡村民俗体验、冰雪运动、三大冬季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低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特色化,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构建更为完善的产品体系。
五、加强黄河河道整治,完善全域自驾综合服务网建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24字”方针,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加强黄河河道整治,打造山清水秀的黄河生态景观带。加快构建以黄河两岸及毗邻湿地为主的“一河”生态廊道,科学推进河、湖、湿地水系互联互通,打造上下游统筹干支流互济的水网系统;实施滨河水体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有效改善入黄排水沟水质,对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双控制,持续保持黄河干流水质在宁夏段“Ⅱ进Ⅱ出”,争取黄河水环境稳定有效改善,确保黄河水质安全。完善黄河岸线和堤防设施,实施最严格的黄河岸线保护制度,稳步推进黄河控制性工程建设,优化调度黄河用水,减少河道淤积,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不断完善黄河堤防设施,重点推进主要城区段黄河堤防建设,同步推进黄河堤防绿化美化,统筹兼顾堤防防洪与生态景观,确保黄河安澜无恙,沿黄城市无洪涝之虞。加强黄河岸线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生态治理与保护,以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为重点,保育关键生态节点,保留永久生态空间,构建生态观景轴线,让游客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风情。
(二)完善交通服务网建设,进一步打造便捷顺畅的黄河旅游交通带。统筹推动黄河干线航道以旅游功能为主分段通航,优化重点码头设施,衔接沿黄主要景区,打造黄河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黄金水道。统筹推进公路与沿黄徒步绿道、景观道路等体验设施网络布局,结合滨河大道,推进交通运输与生活休闲观光度假等深度融合,建设旅游观光型交通枢纽,加快完善黄河岸线景区与干线公路、景区与景区无缝连接的旅游公路网。用好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果,依托古秦渠、汉渠、唐徕渠、唐正闸等水利工程设施,打造水利文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文化主题公园。围绕银川河东机场及主要城市高铁站点等综合客运枢纽,构建城市交通综合体,发展临空经济和高铁经济,打造集交通、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于一体的开放式城市功能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8月31日
建议提案当面办理沟通联系卡
代表委员 | 建议提案编号 | |||
主办单位 | 沟 通 人 | |||
沟通时间 | 沟通地点 | |||
沟通交流内容 | ||||
代表委员意见 |
签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注:1.提倡主办单位在建议提案办理期间,当面与代表委员就建议提案内容、目的和办理方式、预期结果等进行直接沟通交流;2.建议提案办理答复结束后,主办单位将此表随办理复文反馈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
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编 号 | ||
案 由 | ||
承办单位 | ||
领衔代表 及 电 话 | ||
一、对办理态度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二、对办理结果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三、有何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2021年 月 日
|
注:此表由人大代表填写后,寄回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通讯地址:银川市解放西街361号 邮编75000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