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关于加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力度的提案》收悉。主办意见如下:
一、深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制度、规划编制、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保护条例》(送审稿)起草工作,积极参加自治区人大立法调研。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文本编制和规划项目库,完成黄河流域(宁夏段)文物调查工作报告和文物名录编制。实施了西吉将台堡革命旧址、彭阳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保护修缮工程和展示利用项目。持续开展文物普查,建立了全区文物名录库。据最新统计,全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818处、长城遗存1038公里、革命遗址遗迹71处,长征遗址遗迹17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可移动文物6.8万件/套。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引进和推出精品展览。今年以来,全年引进推出展览60多个,免费接待观众人数200万左右,博物馆影响力不断提升,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活动开展广泛宣传和咨询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丰富文物的展示利用手段,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率。宁夏地质博物馆通过“流动地质博物馆”方式,以矿物岩石小课堂、化石猎人、专题讲座和VR虚拟现实为内容,送文物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三是持续推进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深化与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等科研单位和企业交流合作,举办了文创大赛和论坛,开发出具有宁夏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四是深入发掘文物背后价值和内涵。借助“互联网+中华文明”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围绕银川都市圈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编制博物馆线路游,发掘文物背后价值和内涵,打造博物馆游知名品牌。
二、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非遗传承成果丰硕。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完成《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为未来5年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研究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保障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黄河流域(宁夏段)非遗资源调查工作,已完成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整理工作。宁夏刺绣、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10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较前四批宁夏共入围18项取得新突破,创历史新高。公布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2项,公布数量再创新纪录。提升非遗传承人群技艺水平,推进非遗作品创意研发,牵手北京依文集团协同合作,举办宁夏非遗产品设计提升研学会,着力打造富有新时代感的“宁夏伴手礼”,示范带动非遗传承在创新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加大非遗理论研究,《宁夏六盘山区非遗名录保护思考》获评“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优秀科研实践案例”。
非遗品牌异彩纷呈。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精选8个项目12件(套)非遗精品参加“百年百艺 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表扬。组织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感受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策划推出“非遗进万家 文旅展风采”——2021年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暨“两晒一促”优品大赛、非遗讲解大赛、非遗美食大赛等八项主题活动,创新非遗展示阐释方式,展示非遗成果,加快非遗市场化进程,助推非遗高质量发展,呈现“展非遗、赛非遗、讲非遗、品非遗、论非遗”的生动场景,培育一批非遗创新发展领军人物,推出一批契合时代审美情趣的非遗好作品。采取线上线下互动、主分会场联动、直播录播滚动方式,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助推非遗融入生活、育民惠民,谱写“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新篇章。
非遗共建共享形成新格局。深入挖掘我区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制订《黄河流域宁夏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发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优势,积极实施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开展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扶持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深化传统手工艺“教育传承”,鼓励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促进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形成了分级管理、层级联手、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续状况相对完整的有2968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24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37个、县级代表性项目39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4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5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79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98个、非遗工坊15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2个。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灵魂,积极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利用中华传统节庆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二是搭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一是通过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能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去登高秋游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根植孩子心田。三是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阅读唐诗、宋词、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内容,饱览古今传统文化经典。积极开展诵读、书写、篆刻、说讲等展示活动,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启智润心的影响。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书法、国画、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训练,加强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力度,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8月18日
建议提案当面办理沟通联系卡
代表委员 | 建议提案编号 | |||
主办单位 | 沟 通 人 | |||
沟通时间 | 沟通地点 | |||
沟通交流内容 | ||||
代表委员意见 |
签名(盖章): 2021年 月 日
|
注:1.提倡主办单位在建议提案办理期间,当面与代表委员就建议提案内容、目的和办理方式、预期结果等进行直接沟通交流;2.建议提案办理答复结束后,主办单位将此表随办理复文反馈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
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编 号 | ||
案 由 | ||
承办单位 | ||
提 案 者 及 电 话 | ||
一、对办理态度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二、对办理结果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三、有何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2021年 月 日 |
注:此表由提案者填写后,寄回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通讯地址:银川市解放西街361号 邮编75000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