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马玉清委员提出关于保护黄河宁夏段农耕文化遗产的提案,现提出以下协办意见: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黄河宁夏段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构建农耕现代乡风文明、重视“重农惜农”传统、建设宁夏生态博物馆、吸纳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遍布城乡山川,存续状况相对完整的有2968项。目前公布认定: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06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37个、县级代表性项目39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4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5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79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98个、扶贫就业工坊15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2个。
二、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是区市县文化旅游部门设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相对专业稳定的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非遗资源调查梳理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并对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特色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加工整理,国家、区、市、县四级目录体系建立。拓展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推进非遗传习展示馆和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区、市、县三级保护传承网络基本形成。
二是市、县(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认真监管并指导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弘扬实践工作,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宁夏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积极组织实施四级项目名录的筛查、评审、申报和实践案例的梳理征集,定期组织开展传承人群培训和宣传展示交流活动,力所能及为传承人群提供培训展示场所。
三是制定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从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础、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全面系统进行梳理、总结和规划,是我区今后5年行动指引。
三、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原则,谋划编制了《宁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方案》《宁夏非遗扶贫“百千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以自治区国贫县、省贫县和生态移民聚居区为重点,依托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非遗的积极作用。
二是示范引领树典型。通过对全区的实地调研,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开发砖雕、泥塑、麻编、剪纸、刺绣、葫芦烙刻画等非遗项目,推出一批实用性、艺术性、携带性较强的非遗商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帮助农民赚上“非遗钱”。
三是广泛发动热情高。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取基地包到村、项目帮到户、传承人和文化能人扶到人的办法,梳理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农民文化大院等现有资源,遴选基础条件和生产经营业绩好的传统技艺类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农民文化大院作为基本依托,组织国家、区、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能人,对全区80个村,30000余人进行传统工艺技能、制作生产传统工艺产品、营销增收等方面进行培训。开展杨氏泥塑艺术的非遗产品展示、高台马社火、隆德花灯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交流和培训,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效果明显。
四是增收富民见实效。固原市隆德县魏氏砖雕扶贫就业工坊,探索走出一条“政府+基地+农户+产销”的增收之路,实现年生产总销售额千万元,带动当地30多人学习砖雕技艺,就业生产销售砖雕产品,人均每年可收入2万元;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麻编传承人张璟在兴庆区月牙湖乡培训1000多人,培育订单户100多人,探索“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模式,让当地农民居家每月可收入800-2000元“麻编钱”。
四、重视“重农惜农”传统
2020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对保护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具体的行动指南。
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全力支持给予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和宣传交流活动的资助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传统工艺研发利用,培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投资,以“公司+农户”模式,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收入,形成全社会重农惜农的良好格局。
五、建设宁夏生态博物馆
以特有的农耕文化为抓手,建立了一系列农耕文化生态博物馆。比如:西北农耕博物馆、大武口民俗文化博物、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牛家坊农耕博物等,西北农耕博物馆以农耕生产工具演进、农作物品种进化为主线,综合运用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陈展方式,全面展示了西北地区农耕文化概况,科学彰显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劳动人民在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抗争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武口民俗文化博物,是一座仿汉建筑风格的“行业专题博物馆”。馆内展品360余件,陈列了大到农民耕作用的耙犁子,小到有农家绣品虎头鞋,远有汉代的酿酒陶罐,近有建国初期的粮票。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到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珍贵物品13000多件,主要涵盖了宁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物品、器具,如各种木器、家具、运输工具、工匠制造工具、生活用具和剪纸、年画、皮影、小人书等。这些博物馆的开放对宁夏民族文化事业,对当地民俗文化研究和风土人情的挖掘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对全面研究宁夏的历史文化,再现和反映宁夏人民优秀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六、培养非遗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区市县三级培训体系,结合实施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举办泥塑、砖雕、贺兰砚制作、剪纸等培训班,集中培养振兴传统工艺骨干人才。
二是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鼓励收徒传艺,培养年轻传统工艺制作人才。
三是采取“送出去”学习的办法,拓宽传统工艺带头人的视野,提高技艺本领,带动提升本土艺人的技艺水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7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