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3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07-30    来源: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马俊、陈邢妍、侯金知、刘学礼、王海军、王辉、杨建玲、赵会勇、赵耐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牢牢守住“两个底线”,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强化顶层设计,着力高位推动

出台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文旅发〔2020〕118号),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年)》《宁夏“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意见》都将产业融合列入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在培育业态、丰富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现阶段正在起草的《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宁夏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也都将产业融合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二)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依托我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长城烽火”越野跑等旅游产品,打造长城游、博物馆游、重点文物游、考古遗址探秘游等线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串连黄河岸线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培育体现黄河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精品线路,打造精品黄河文化廊道。联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乐万家”系列活动;联动其他省区和相关单位,开展文化遗产进景区、进展会、进苏州园林、出国门;推动非遗展演与文旅宣传推介相结合、产品设计与文创公司相结合,促进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不断促进成果转化。

(三)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

在坚决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符合人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沙漠游、星空游等旅游系列产品和新业态,中卫黄河宿集、沙漠星空等特色休闲度假产品成为网红品牌,六盘山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产品影响力日益提升,贺兰山、长城、沙漠仰望星空研学旅游产品备受北上广等高端客源市场青睐。

(四)突出地域特色,推动文化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葡萄酒、枸杞、滩羊、硒砂瓜等特色优势产业与旅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酒庄旅游等产品和业态。培育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志辉源石酒庄等一批酒庄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举办“神秘西夏”红酒半程马拉松赛等特色活动,开发葡萄酒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扶持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工作,仅枸杞制品就从2015年以前7个系列20个种类100余款产品发展到近20个系列50个种类近300余款产品,产品也由初加工的干果发展到深加工的保健品、饮料、酒、茶叶、化妆品、食品等,覆盖整个枸杞产业链。牛羊肉、红枣、树莓、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也进入了特色旅游商品的行列。

(五)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制定下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修订并出台了《宁夏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宁夏特色旅游村评定规范》,进一步提升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近三年来,共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旅游扶贫富民项目,重点扶持列入国家序列的7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六小工程”,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使得旅游扶贫更精准、更有效。

二是近三年共投资2.3亿元开发和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红色+绿色”“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旅游新业态和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其中,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2019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通过研学、教育、培训等关联产业,带动周边5个村庄1300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是印发实施《宁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方案》,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评估命名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个,开发出砖雕、泥塑、麻编、剪纸、刺绣、葫芦烙刻画等非遗系列产品。

四是开展文化和旅游厅系统党支部与80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开展“六个一”帮扶计划,即“一个非遗传承人带一个村、一条旅游线路带一个村、一个景区带一个村、一个电商平台带一个村、一片民宿带一个村、一个旅游企业带一个村”,以送党建服务进村、送扶贫产业进村、送戏进村、送图书进村、送文化器材进村等“五进”活动,真正让文化和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结合我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厅将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立足相互结合、重点突破,着力构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体育、交通、康养、生态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休闲度假和精品民宿、工业旅游及工业遗产旅游、研学旅行、数字文旅、山地运动、生态康养等文化旅游融合新产品新业态。一是着力构建“+旅游”模式,推进“文艺+旅游”“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文物保护+旅游”“非遗传承+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铸魂提质增效。二是着力构建“旅游+”模式,推进“旅游+三农”“旅游+工业”“旅游+住建”“旅游+商贸”“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信息化”,不断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

(二)立足挖掘潜力、创新发展,着力开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领域

大力挖掘关联领域可利用的价值要素,开发历史研学、文化研学、星空研学等研学旅游产品,建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推进研学旅游健康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实施红色旅游扶贫工程,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体验旅游等,推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支持建设一批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开发特种旅游产品,推进特种旅游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各类文化旅游综合体快速发展,鼓励在保留街区历史风貌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旅游功能、培育消费新业态,强化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文旅融合的特色街区或综合体、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或广场,完善文旅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三)立足培植优势、优化供给,着力增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坚持以科技为新动能,着力围绕文化和旅游特别是游客需求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培育高科技业态,丰富高科技体验,打造高科技文化旅游产品。依托5G、超高清、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跨界融合、转化应用,开发更多智能化、体验式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扶持一批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重点项目,着力推动自治区级、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坚持以需求为新动能,自觉立足需求谋工作、谋供给、谋发展,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引导发展观光夜市、美食广场等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着力培育消费市场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新动能,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接大会、旅行商大会、动漫节等多渠道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和储备一批示范性强、拉动作用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立足项目带动、资金支撑,着力打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大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协调指导和工作推动,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着力构建平台、打造载体、优化环境。深入实施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大六盘红色生态度假游板块、大沙坡头休闲度假游板块、宁夏东部旅游板块建设“六大行动”,推动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力实施重大规划建设项目,统筹长城文化公园、长征文化公园、黄河主题文化公园、国家级四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度开发长城游、红色旅游、黄河联线等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提升文化旅游品质。

三是全力推动旅游景区铸魂提质增效,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将优秀文化融合贯穿景区开发、项目建设、产品打造等各环节,加快景区设施、旅游项目换代升级,增强景区吸引力。

四是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线路新产品,坚持不懈推动和开发建设旅游体验、研学旅行、山地运动、生态康养、休闲度假以及精品民宿、主题客栈、旅游演艺、非遗产品、工业旅游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

(五)立足成果展示、品牌宣传,着力塑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象

一是增强文化和旅游品牌核心吸引力,坚持媒体宣传与活动展示相结合,叫响“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塞上江南、美丽宁夏”和“让我们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旅游品牌。

二是增强文化和旅游重大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中阿旅行商大会、中国(宁夏)户外健身休闲大会、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国宁夏动漫节等大型活动影响力,协调支持和指导市县办好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三是增强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带动力,打造宁夏海外文化旅游形象标识系统,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宁夏魅力,着力提升宁夏文化和旅游对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增强文化和旅游整合营销传播力,坚持硬推介与软推介相结合、媒体宣传和广告推介与活动展示相统一,主动分析市场行情,精准把握游客流向,不断改革和创新营销策略和方式,科学评估和监测营销成效。

(六)立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着力构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环境

一是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准入服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撑,用好用足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支持政策,发挥支持政策在促进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联动共享,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努力使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统筹利用渐成常态。

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便民惠民,大力推广“文化大篷车”经验,擦亮“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等品牌文化惠民演出,实现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结合“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重要节庆积极开展惠民活动,鼓励公共资源型景区免费开放,突出“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理念。

四是强化文化和旅游平安保障,推动安全有序旅游,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精准化服务、精细化服务,以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

衷心感谢各位代表对我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7月2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