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3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9-09-18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尹树高、强海峰、黄华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2015年我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我厅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四全模式,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上下联动、有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务实成效,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19年3月开展全国首批全域旅游创建验收工作,现银川市西夏区、中卫沙坡头区完成验收。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着力凝聚发展合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上全力支持。2015年8月,自治区召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会,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月,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用3年的时间把中卫、平罗、泾源、青铜峡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市县。2016年1月,自治区“两会”正式确立了“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战略目标;9月中旬,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大会在宁夏召开,原国家旅游局批准宁夏成为第二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开启南北不同地域、不同区位、不同资源禀赋,探索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路径。2017年6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1月,自治区召开全域旅游推进会,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指出“抓旅游就是抓转型、调结构;抓旅游就是抓脱贫、建小康;抓旅游就是抓生态、优环境”,从贯彻落实三大战略的高度,明确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各市、县(区)也相继召开了推进会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区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并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坚持顶层设计,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环节,将全域旅游纳入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规划、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自治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了《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宁夏“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启动《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了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区建设、贺兰山东麓生态旅游廊道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六盘红色生态度假板块建设、大沙坡头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建设、东部旅游环线建设“六大行动”,系统挖掘我区历史文化特色内涵,着力推进资源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产品精品化,加快我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跨越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区一张靓丽名片。各创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引客优惠政策。

(三)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示范引导实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旅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坚持产业全域联动,旅游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宁夏首倡提出“要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首倡提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得到了原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肯定;率先提出以省为单位“打造宁夏大景区”;首创实施“五有一无”旅游厕所革命模式,小省区也能大作为,宁夏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首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宁夏旅游市场秩序正面评价排名全国第一;首创推出199元省级旅游惠民卡,全区群众可全年无限次免门票畅游区内42个景区,旅游发展红利更多惠及于民。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建成立,五市文化旅游局相继挂牌成立,中卫市成立了宁夏沙坡头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按照“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实行试验区管委会、市旅游委、迎水桥镇合署办公。宁夏旅游投资集团及五市旅游投资集团组建运营,宁夏智慧旅游运行监测管理服务平台第一批成功接入国家平台。积极推进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卫市创新设立了“1+4+N”的全域旅游管理新模式。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先后推出了同程旅游全域宁夏专题、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深圳文博会宁夏旅游专题推介、“湘约”宁夏湖南宣传周等重大宣传举措,紧密对接宣传、文化、航空、铁路、公路、影视、通信等重要部门,打造海陆空贯通、立体化推进的宁夏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宁夏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四)坚持梯次推进,强化创建全域覆盖。按照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原则,明确了全区各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时间表和创建目标。2016年,中卫市、西夏区、永宁县、平罗县、青铜峡市、泾源县被原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1月,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自治区5个市22个县区全部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全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础上,自治区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确定固原市、盐池县、同心县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推进单位;2018年,确定银川市、大武口区、红寺堡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推进单位;2019年,确定利通区、惠农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推进单位。自治区安排地方债券资金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和示范县分别安排1亿元和5000万元,四年来共安排地方债券资金8.5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各市、各部门也加大对涉旅项目及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各项利好政策的叠加掀起了宁夏全域旅游建设的高潮。

(五)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全域联动。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项目,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1+1>2效应。抓好“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方面,认真贯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特别是立足宁夏特色地域文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等,挖掘文化内涵,研发更多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真正将文化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开创宁夏文旅融合的新局面。“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方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落实脱贫富民战略部署,抓好乡村旅游扶贫,提升旅游对贫困村的带动力。“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方面。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部署,推进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保护开发沙湖、沙坡头、哈巴湖等生态修复旅游产品,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推出一批集休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养生基地。

(六)坚持全域联动,实现服务全域配套。强化基础支撑,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在交通枢纽建立游客中转站,开通直达主要景区的交通专线,突破旅游交通屏障,加快打造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全力实施旅游精品创建工程,启动《宁夏精品景区提升规划》编制,逐步推进精品景区建设,积极推动A级景区提档升级,开展六盘山长征景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等国家5A级景区提升创建工作,全域旅游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完善旅游标志、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升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科学规划布局、精细建设管理,建成600多座旅游厕所,实现全区旅游厕所评定等级、标准和标识“三统一”。提高旅游信息化规模和水平,搭建全域旅游信息化覆盖网络,开展景区、乡村、饭店、旅行社等智慧旅游示范载体建设,引导A级景区开展免费WIFI建设,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旅游大平台。深入开展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和城乡旅游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细化工程,既提升“颜值”,又增加“气质”。

(七)坚持整合营销,加强市场全域开拓。强化旅游品牌打造,持续深入挖掘“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整体形象品牌,打造对外地游客有文化冲击和视觉冲击的差异化产品,做响做亮“让我们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冬天可以去海南,夏天一定来宁夏”品牌。创新开发旅游特色商品,重点围绕葡萄、枸杞、滩羊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研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商品,助推宁夏全域旅游发展。强化宣传营销力度,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作用,大力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媒体跟进、企业联手、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全域整体营销模式,提升宁夏旅游宣传营销的整体水平,营造深厚的全域旅游发展氛围。深耕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大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旅游市场。实施“引客入宁”奖励政策,调动来宁旅游市场主体积极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深拓港澳台、日韩传统市场,巩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热点市场,大力开拓欧美、中东国家潜力市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3344.72万人次,同比增长7.78%,实现旅游总收入295.68亿元,同比增长6.47%。

二、全域旅游验收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总体而言,6家创建单位(西夏区、永宁县、平罗县、青铜峡市、泾源县、沙坡头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各单位均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运行有效。坚持以政策措施为保障、多规合一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资金保障,创新人才模式,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各单位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提升交通便捷通达性;旅游供给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良好,注重特色文化挖掘。旅游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能力增强,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市场秩序良好,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完善,实施效果良好。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完整,识别度、知名度明显提高。推进改革创新,积极破除全域旅游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经验。经过半年的创建验收工作,西夏区、沙坡头区成功完成文化和旅游部的验收。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中还发现一些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均衡。供给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传统景区日趋老化,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不足,景区吃、住、游、行、购、娱要素还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没有真正实现“漫游”,让旅行变为旅居。全域旅游产业要素供给能力不强,乡村旅游休闲空间比较薄弱,旅游业态融合不够。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在品质化、全域化、现代化等方面较弱,城市观光方式过于单一;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较弱,未形成旅游集散网络,受体制所限,区域之间各自为政,景区之间各行其是,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衔接不够,还没把景点串成“画卷”、把“珍珠”串成“项链”。旅游服务没有真正实现智慧化和信息化,虽然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但没有实现将大数据转变为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没有形成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没有形成“漫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内部交通没有形成“网”,不能实现“漫游”,留住游客。四是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资源多头管理,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域分割、所有权分割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景区旅游吸引物品牌建设不够,围绕核心高级别旅游吸引物建设带动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吸引物要素要全面提升,提高整个区域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创新示范引领不够。创新示范深度不够,将资源禀赋最大化,并转化为创新示范方面的精准度不高。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改,确保文化和旅游部暗访工作顺利通过。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举措,是推进我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提升宁夏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抓手。22个县(市、区)也要动起来,做到个个参与、全民动员。各地要站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政治站位,突出问题导向,对标验收标准,强化补短思维,针对软硬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补齐短板,增强弱项,为我区全境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添砖加瓦。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各地要建立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机制,实现由文化和旅游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换,建立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创新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提升旅游治理效能,促进旅游治理的规范化。要注重实效,确保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运行。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各地要通过政策创新,出台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相关政策,保障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建立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机制,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要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改革,形成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微观落实层面上也要有所创新,强调在综合性支持政策、重大项目建设实践中纳入旅游产业。要重点考核创建单位出台的各类政策保障情况,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地要围绕游客需求,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优先推进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安全救援、自驾游、自助游等建设。要加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构建与大众旅游时代自助游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供给体系。各地要围绕旅游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良好,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产业创新,形成一批新的产业融合业态和产业集聚区。依据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达标必须满足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或者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基本条件。我们不少县(区)存在这样的硬短板,我们要全力提升各个有条件的景区,争取攻克硬短板。

五是完善旅游综合监管体系。各地要创新旅游综合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旅游与公安、工商、质检、食药监、物价、司法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新机制,提升旅游市场监管能力。要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完善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近三年应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市场秩序投诉、旅游负面舆情、旅游市场失信等市场秩序问题。

六是优化资源与环境。各地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机制,建立自然资源的保护性措施和方案。近三年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能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这是示范区验收认定的否决项。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旅游创业和就业效应,探索多样化的旅游扶贫富民方式,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扶贫富民新模式。

七是塑造特色鲜明品牌。各地要坚持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战略,实施整体营销和品牌策划,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产品,塑造统一、成体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升目的地整体吸引力。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挖掘个性化元素,打造特色鲜明、主题明确、识别度、知名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

八是突出改革创新。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到能够解决制约地方长期发展问题的突破性、实质性的办法,包括在土地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投融资政策、项目审批、旅游人才教育政策等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确立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新举措,有不少于1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创新性示范。

九是广泛动员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区的大事、好事,离不开全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要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强化全区人民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发挥好旅游企业主体地位作用,引导旅游企业主动融入创建工作,通过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式,着力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供给服务链。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研究制定全方位旅游宣传方案,持续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及时跟踪报道创建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全面展示宁夏旅游新形象。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切实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是自治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提案人提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体现了政协委员对我区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是对我们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的重视,使我们对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建议中提出的具体工作建议,我们认为提的都非常好,非常中肯,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切合实际,为我们今后做好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我们将作进一步研究,认真采纳,积极落实。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结合您的宝贵建议,按照泰峰书记提出的“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理清思路、认真谋划、狠抓落实,着力解决我区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9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