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以来,全区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保基本、促公平、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着力健全政策规划体系,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保障
自治区党办、政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将国家22条指导标准扩展细化为44条实施标准,制定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下乡、读书看报等9项服务清单,划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底线”。出台了《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分别明确了责任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着力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坚持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实施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宁夏图书馆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开放运行后年接待读者量提升75%。新建改扩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3个、立项建设2个,利通区“两馆”、红寺堡区文化馆实现了“从无到有”,正在向“从有到好”目标迈进,沙坡头区文化馆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正在有序展开;公共文化场馆的设施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从原来的5-6项普遍扩展到10项以上,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舒适度、体验性和获得感均得到有效提升。建成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28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71个,基层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装备条件和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2017-2018年,我区按照“七个一”标准,在中南部九县(区)建成71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达标。安排1200万元用于川区240个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提升。
2019年,在综合考虑各地公共文化场馆运行时间、危旧程度、服务情况等因素和改革创新及媒体融合的要求,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对宁夏图书馆消防系统维修改造项目、兴庆区图书馆及分馆设备购置项目等19个项目给予支持2835万元。协调发改委、财政厅下达资金660万元,支持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已建成中宁县太阳梁乡等4个乡镇文化站,海城镇文化站已开工建设,其他7个正在进行前期选址、用地或招标工作,单独下达120万元对每个文化站给予10万元设备购置资金。实施川区30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项目,资金已下拨,各地正在抓紧施工中。安排资金270万元,扶持15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大院,正在进行设备器材的核准。
三、着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一是组织元旦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立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冬季旅游有机融合,组织全区文化旅游系统推出“美丽新宁夏 欢乐过大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315项,以“菜单”形式在《宁夏日报》等媒体上刊登专版,动员全区群众积极参与。内容涵盖戏曲音乐、冰雪运动、彩灯艺术、民俗美食、节庆大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接地气、乐民心、惠民生,形成了全区覆盖、全民参与、人人共享文化旅游的靓丽风景。二是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19年全区社火大赛暨元宵节巡演,来自全区各地以农民为主要演员的360余支民间社火队伍进行初赛,从中选拔出71支优秀社火队参加五市集中巡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三是在永宁县闽宁镇开展文化“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示范带动各地“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丰富开展。各市、县(区)也陆续组织开展非遗展示、民俗文化大集、书画名家送春联、乡村文化旅游节、百姓春晚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四是组织“群星奖”评选。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各级文化馆、民间文艺团队推出优秀原创群众文艺作品600余件,推荐8个节目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评选,自治区文化馆创排的舞蹈《守在村口的娘》跻身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五是充分发挥“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示范作用。5月9日至9月30日期间,组织区直机关、事业单位示范展演98场次,带动全区各地开展广场文化演出1500场次以上。近期,又组织优秀获奖节目开展基层巡演,先后为西吉县、隆德县、消防总队、空军部队等多地送去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美好精神需求,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舞台,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剧场,让“没有围墙的剧场”深入民心,扎根人民。六是举办“湘宁两地情 文旅一家亲”——2019年“春雨工程”湖南省文化旅游志愿服务走进宁夏系列活动。分别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为当地群众送去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精彩文艺节目和文化发展成果。七是开展“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通过县(区)初赛、地市复赛、全区决赛,多支农村文化队伍参与演出,优秀节目正在组织全区巡演。八是举办“激情广场 舞动塞上”全区广场舞大赛暨集中展演活动。通过比赛展演,充分展现广场舞的艺术性、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多样性,积极搭建基层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时代新风,使广场舞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促进全民健身、全民艺术普及,各地已完成节目创排、县区初赛、地市复赛,全区大赛暨展演活动将于九月份举办。
四、着力创新公共文化工作机制,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银川、石嘴山、吴忠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固原市第四批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示范区创建地市级覆盖率全国领先。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引导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将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的创作与传播等5大类38个项目列入自治区年度财政预算。以项目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承接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与镇北堡西部影城等合作,举办了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西北非遗展、WDC国标舞大赛等重大文化活动。三是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组织全区13个县级图书馆、8个县级文化馆开展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建成图书馆分馆66个、文化馆分馆14个。贺兰县、西吉县、西夏区等地在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图文一体化推进、“六朵云”乡镇分馆、城市书房、馆外阅读联盟等典型做法,在全区进行了表扬奖励和示范推广。
五、着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健全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市、县(区)年度文化工作考核,协调自治区党委农办、扶贫办等部门,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指标纳入农业农村和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区、“乡村振兴”及扶贫攻坚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免费开放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等,促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银川、石嘴山、吴忠市等地将群众满意度列入考核细则,引入第三方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二是强化县(区)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管职能,对各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服务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县(区)考核乡镇综合工作的参考依据。为适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助力全域旅游发展,4月底,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公共文化场馆节假日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分级明确开放服务时长标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建立督查机制,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将乡镇文化站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使用等纳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动态检查评估,对长期闲置不用的收回重新调配。
六、着力提升基层人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能人培养
一是配齐配强乡村文化专干。通过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配齐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全区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2-3名工作人员,其中有1名专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自治区财政厅统筹中央和地方资金,从2017年开始,每年安排424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文化工作者选派和文化人才培训和培养。为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素质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印发《2019年全区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工作计划》《2019年全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总体安排,组织选派基层人员参加公共服务司主办的各类示范性培训,强化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三是加大扶持倾斜力度。今年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人员,其中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管员工作补助由自治区财政解决,其他人员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由地方财政负担。继续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自治区资金1225万元,对全区24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给予补助(每个补助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万元,自治区财政1万元)。安排专项资金2835万元,支持部分县区开展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基层延伸。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和“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招聘50名农村文化志愿者和15名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辅导员,选派180余名优秀文化工作者,配备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各地落实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确保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四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民间文化能人、文化带头人等牵头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办文化组织,培育发展民间文艺团队1136个,扶持发展农民文化大院730家,每年演出近4万场次,参加群众6.1万人,引导发展广场健身舞队1750多支,自发开展活动35万场次以上,带领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会同财政厅重新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倾斜。督促县区将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对该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8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