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开〕
宁文函〔2017〕242号
庞立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7年以来,自治区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8亿元,用于实施利通区图书馆、中卫市图书馆维修改造及设备购置、“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流动文化车、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送戏下乡、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自治区财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258万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队伍培训等重要项目。各市、县(区)也基本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稳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对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文化先进县等,协调自治区财政给予资金支持,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保障。
关于您提出的“保证区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近期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和自治区财政部门有关要求,已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按照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落实地方的财政投入责任。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落实《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年—2020年)》,配齐县级“两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截止目前,全区20个县级图书馆有工作人员281人,20个县级文化馆有工作人员472人;23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有专兼职人员648人,其中有1名专职;279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专兼职人员2707人,其中为贫困地区配备文化专管员716名。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招募29名文化志愿者、15名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教师、选派186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安排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
(一)保障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服务,针对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读书借阅、资料查询、艺术培训、创作排练、展览展示等免费服务。积极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广场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演出活动,为基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等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鼓励各地对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优惠、减免门票等服务。开展“文化服务阳光行动”“邻里守望”“文化助残扶贫”“爱心家园”等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志愿服务,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自治区各专业院团开展“迎新年秦腔送福”文化惠民、京剧下基层、秦腔名家下基层、宁夏扶贫三部曲(话剧)西部巡演等送戏下乡活动。“迎新春”全区群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在各市进行巡展。宁夏图书馆开展“文化惠民—送图书下乡进村(校园)”,为青铜峡、西吉县农村基层赠送图书期刊4500册,向移民小学赠送体育用品和学习用具。各市、县(区)在乡镇、集市、村庄等地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惠民演出、社火表演、非遗展览、文化民俗大集、书法家送春联、猜灯谜、送电影下乡以及赠送文化图书、影碟、挂历、开展公益培训等活动,将欢乐和精彩带到基层和群众身边。开展“你点单、我配送”文化服务活动,各级公共文化单位、专业团队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进行公示,由群众进行点单,按需进行配送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三)积极推动“种文化”。依托各级文化馆(站)组建老年大学、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等,并下派辅导员包片抓点,培训指导村文化活动中心、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大院开展文化活动,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鼓励在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立图书馆学会(协会)、休闲书吧、图书展销点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推广促进活动。鼓励各级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文化活动室、创作排练室等,为民间文艺团队开展群众文化创作排练等活动提供场地,组织开展民间文艺团队展演、农民歌手大赛、农村秦腔比赛等文体活动。各村(社区)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带动群众创办自乐班、小乐队、社火队、秧歌队、小戏班、健身舞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服务共享均等化
(一)扩大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辐射能力。全区村级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2017年重点实施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成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整合农家书屋、图书(电子)阅览室等资源,配备了文化、广电和体育器材,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装备条件和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宁夏图书馆通过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室和流动服务点,在全区范围内建成各类固定服务网点48个,其中社区服务网点23个,安排志愿者定期更换图书,上门办理借书证,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银川市图书馆在22个街道建立了分馆,实现了市区范围内图书统一配送、统一调剂和通借通还。各级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广大市民提供晨练场地和指导等服务。自治区体育局大力推动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全区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100%,积极推动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打造乡镇区域内20分钟文化健身圈。2017年建设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达到88.6%,文化体育广场、篮球场、乡村大舞台等配套设施齐全;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法、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配备了文化专管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广群众自主管理的模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群众就近便利参与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农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需求。
(三)建立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和统筹利用平台。目前,全区各级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开放时间、活动安排、监督电话等定期向群众公示,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公益性展览展演、文艺团队创作排练等无偿提供场地。各级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广场、舞台等免费供群众开展广场舞、小型文艺演出和戏曲演出等使用,每年举办的“清凉宁夏”广场文化区直机关示范演出,舞台、灯光、音响等全部由宁夏文化馆提供,区直部门、部队、文艺团队等通过提前预约、协商免费使用,每年开展广场文艺演出近110场。
(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全区共建立自治区级文化资源共享分中心1个、地市级支中心5个、县级支中心18个;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互联网涉农服务、自治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呼叫中心等合作共建,建成乡镇基层服务站19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2372个。现拥有数字资源总量40TB,其中:自建资源3TB、外购资源37TB。依托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硬盘(光盘)等资源传输渠道,实现了电脑、电视、手机、投影等各种终端服务设备的综合运用。扶持建设乡镇、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410个,为电子阅览室配送桌椅、电脑以及相应软件工具等。完成对中南部9县(区)的9个乡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16个村数字文化驿站提档升级项目。实施“县级图书馆提升计划”,全区县级图书馆均可通过VPN专线共享区、市两级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公开课资源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各级图书馆提供开放服务。2012年,我区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户户通”目标,近几年来,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大力实施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宁夏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覆盖全区80%的人口,群众通过“户户通”双模(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免费收听收看中央、省级及地方广播电视节目;19个台站列入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一期工程,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作基本完成,26个台站列入二期工程,已完成设备采购,年底前完成安装调试。
四、创新文化场馆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
(一)建立各级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公共图书馆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建立完善了服务开放、图书管理、图书借阅、图书流转等规定,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
(二)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宁夏图书馆已配置类型服务器40余台,存储容量达到120TB,网络出口带宽300兆,拥有各类型数字资源32种,共享国家图书馆资源19种。完成了与国家图书馆的VPN专线连接和155M专网建设,网络覆盖率达100%,形成了以虚拟网和专网为骨干,服务覆盖全区各级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对西夏区、平罗县等5个基层图书馆进行网络互联互通建设,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完成了防火墙、交换机、无线设备等网络基础硬件设施的采购,已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与运营商开展合作建设数字化体验区,通过各种终端设备,让读者体验数字化阅读。
(三)推行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银川市市区范围内已基本实现了“一卡通”,读者可凭借阅卡在银川市、三区及22个街道图书馆阅览图书、借还图书、查阅数字资源等服务。受各地装备技术条件所限,全区范围内的“一卡通”还无法实现。
(四)发挥区、市文化馆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单一,组织专业人员给基层送剧本,选派导演指导创排,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结合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创作的剧本念给群众听,反复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实现了演群众、群众演、演给群众看。下派辅导员包片抓点,指导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文化大院拓展服务功能,在村文化服务中心增加非遗展示、“道德讲堂”、“老年饭桌”和实用技能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内容,真正做到文化为民、文化便民。
(五)建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化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策划和设计切合实际、符合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并组织在各级文化场所联动开展、互动进行。2017年,采取项目化运行机制,开展了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第十三届全区社火大赛暨元宵节主场巡演、“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各级专业院团、民间文艺团队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区、市文化馆(群艺馆)人才、平台等优势,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着力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今年各级财政安排培训经费560余万元,已培训专职文化队伍2090人次,业余文化队伍1.3万人次。
(七)推动“两馆一站”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实施“两馆一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固原市图书馆、文化馆、隆德县图书馆、文化馆、红寺堡区文化馆和8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目前6个市、县“两馆”和7个乡镇文化站均已完成主体工程,1个文化站近期开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和《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督促各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标准,建立完善了涵盖服务项目、建设管理、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标准体系,为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划定了“底线”,提供了有力保障。
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
2017年8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