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6月3日,“2023年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论坛以“非遗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主题,采取主旨演讲、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等形式开展。
本次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黄河流域省区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同志和黄河流域非遗专家代表以及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相关单位负责同志120余人聚焦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围绕进一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流域非遗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新时代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传播路径研究、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10个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新思路、新方式、新举措,携手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奏响非遗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共同开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大合作、大协同、大发展的广阔前景,推动非遗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燕生东发表《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山东探索》主旨演讲时说,山东省持续推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传统文化“两创”,以“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结合各地资源特色,把传统乡村大集与直播带货、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结合,对省内的大集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了“黄河大集”品牌。自2022年组织开展“黄河大集”活动以来,全省共举办线下市集1.6万余场,销售额近52亿;组织线上直播带货2.5万余场,销售额超110亿元。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在《构建非遗整体保护新局面,擦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金牌匾”》主旨演讲中就“构建非遗整体保护新局面”提出建议,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沟通,规避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的问题,促进文化的跨区域流动和传播。以黄河为纽带强化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推动和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区域间的资源统筹与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促使保护传承滞后、创新能力偏弱的地区和非遗项目“借力”整个流域非遗协同发展,推动本地区非遗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弥补区域差异所带来的发展不均衡,从而促进黄河流域非遗协同发展。
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叶淑媛在《黄河流域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与路径》主旨演讲中就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的路径”提出建议,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保持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根据黄河流域多样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不同文化圈层设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发挥文化圈层中广大民众的主体作用,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增进民众文化认同。探索保护传承非遗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新格局,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把握黄河文化的多样形态,讲好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胜泽在《“非遗”进高校传承模式研究》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建立“‘再创造’的创新模式”的路径探索。他说,“再创造”的创新模式是指通过“创意”和“再造”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让学生、教师和传承人共同参与,研发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创意产品、艺术作品、文化服务等,通过创造性的价值转化,培育非遗传承新动能,形成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特色盈利“产品”。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良好契机,进一步增强执行力,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本次论坛将充分挖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流域非遗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非遗,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宁夏举办,将为宁夏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宁夏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助力宁夏开创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新局面。
(供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