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王怀是记者遇到的第一位村民。彼时,他正闲坐在白寺滩村碧玉广场的凉亭里,和乡亲们天南海北地聊天。
白寺滩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碧玉广场恬静惬意,乡间小路整洁通畅,民居风格古朴素雅,设施温棚里蔬菜生机盎然。民宿墙外层的稻草泥,还原年代色彩。墙面上取之于麻草的草编,沿用至今。院落里的芦苇扎根乡土,随风摆动。
白寺滩村的乡村游,有一个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就是采摘地道的龙二大青葡萄。炎炎夏日,正是吃葡萄的好时节。“葡萄基地旁边就是苦水河,龙二大青葡萄从小‘喝’着黄河水长大。我们以感恩之心疏果,牺牲数量保质量。”东塔寺乡副乡长魏娜娜站在葡萄架下说。
从农旅到文旅,白寺滩村始终保持黄河民居一步一景的设计风格。
在一家名为“向野花园”的民宿院落里,浓密的树荫遮住夏日的炎热,变换的光线透过枝叶和果实,散落在湿润的草坪上。静坐于阴凉下的秋千,可以看到果实渐熟的样子、闻到青草修剪后的清香、听到风吹叶子沙沙响、深呼吸自然的氧气……在广阔天地间,气息渐渐平稳,找到自己的频率,与自然相融,让万物治愈。
在这里,只要用心,听风听雨的诗意也终会落在一方庭院里。
“我们的民宿主打的就是黄河文化。”白寺滩村通过布局、色调,情景再现黄河流域沿岸农居、草编、水车等文化因子。改变云朵、清风、树木与院落的关系,以既传承又创新的设计,吸引更多人融入乡村,打造高品质乡村游。
白寺滩民宿集群,配套庭院凉亭、阳光露台、露天泳池、时光咖啡吧、亲子采摘园、独立厨房、户外拓展基地等融合业态。将现代度假生活方式植入古村落生态和建筑风格。“院子里还有大青葡萄、桃子、杏子、李子、苹果等新鲜时令采摘水果,从枝头到餐桌,有看头,有耍头,有吃头,有摘头。”魏娜娜说。
八队农户杨洪喜和柴自香老两口种植大青葡萄30余年,两个儿子和儿媳妇也在种植大青葡萄。他家温棚里种植的大青葡萄,比正常季节的大青葡萄提前约1个月上市。
在这里,乡土发展的是本土特色,乡村扎根的是乡土风情。
“游客在共享菜园里,可以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东塔寺乡挂职党委副书记、干饭渠村书记马千惠说,“现在大家更愿意吃绿色、健康的果蔬。家里没有菜园的,可以到我们村租地,有时间过来打理。蔬菜熟了以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地里采摘品尝了。”
午后阳光正晒,投放的3000条鲤鱼潜在水底。3000平方米的休闲垂钓池里,静静流淌着黄河水,闪着点点金光。黄河沿岸常见的草帘搭盖凉亭,环水池四周,与天幕帐篷相邻。银西高铁由南向北穿村而过,颇有你坐在高铁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村里看你的诗境。
“2020年我刚到村里,看到荒废多年的牡丹园里的草长得和人差不多高,想起一句:我在这头,你看不到我在那头。”马千惠说。后来,干饭渠村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引导、能人带动、典型引路”的发展模式,整合盘活150余亩废弃土地,将无人问津的荒园“养”成致富产业园,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由6万元增长到78万元。
和白寺滩村同为东塔寺乡民宿(民俗)建设项目首批主打村的,还有石佛寺村。记者到达该村八组时,阳光洒满坐北朝南的四合院。
利通区初心馆是一座集展示交流、学习教育、党性教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抬头见序厅顶部,有一条蜿蜒盘旋的河流,贯穿整个场馆,指引前行。“宁夏境内的黄河水流平缓,少有改道。”馆内讲解员任玉琴介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寓意,代表了当地群众对黄河母亲的崇敬和感恩。
长河浩荡,流润千古。吴忠市利通区作为宁夏引黄灌溉的菁华之地,自古便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是多民族互联互通、共生共荣的融合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联结欧亚文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百年碧玉出东塔,地肥水美聚菁华”。东塔寺乡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文化优势,让旅游从“看山看水看风景”转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文化的滋养需要时间浸润,旅游的发展需要时间验证。东塔寺乡借助毗邻市区的城郊优势,以党建为引领,既满足游客行程的“快时间”,又将文化、旅游的“慢时间”内化于景观载体之上。在“快”“慢”间,将文化资源接入旅游消费市场,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记者 苏峰 李涛 杜晓星 何耐江 王沛瑶 杨玉瑛 何婉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