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题信息 >> 质量与诚信建设

非遗焕发新活力   旅游增添新动能


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3-12-01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近年来,隆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县目标任务,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大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非遗+旅游”融合主旋律,着力打造“活力非遗、魅力非遗、引力非遗”,将非物质文化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深度体验环节中,不断创新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遗旅融合氛围,实现非遗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双向赋能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守好文化家园,传递多彩非遗薪火。利用非遗传承基地,增加文化资产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服务。争取专项资金,建成杨氏泥塑、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等传承保护基地4处,设立传习作坊,研学培训教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搭建起集展示展销、技艺传承和生产性保护、扶贫增收的聚集平台。通过招贤纳才的方式,培养年轻化群体的非遗雕刻、泥彩塑、刺绣等爱好者,免费提供吃住,给予基本工资保障,吸引来自石嘴山、银川毕业生实习者30余名,电商直播8名,延续传承技艺。开展非遗文化培训,提高文化素养,研究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使更多的人触摸文化灵魂;在隆德博物馆增设集全县非遗项目静态展览区,绽放非遗魅力,吸引游客来隆观光体验,并与院校企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中小学生、企业团队等研学活动100余场次,使游客切实感受隆德文化艺术魅力,努力走出“非遗+旅游”极具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律动文化旋律,展示遗旅融合硕果。深挖非遗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转变单一的“静态展示”宣传模式,用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创新非遗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效衔接,拓展、共享“遗旅”融合成效。以互动体验项目为特色,推动特色旅游,化解非物质文化发展难题与瓶颈,以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出彩,利用动态展演,每年定期举办春节民俗文化“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结合展宣联动,设立手工非遗花灯、宫灯、地灯等多种多样的灯景融合展示点,增添年味氛围,讲述隆德故事;组织房车游客在高台马社火传承基地扮演议程官、马背上高跷人物等角色,参与非遗展演;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现场展演,打卡非遗技艺展演,零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为景区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厚根基。开展“非遗进校园”、夏令营等活动18场次、举办少儿非遗传承展演9场次、组建中、小学生等多支非遗传承队伍,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推出捏泥塑、刻砖雕、学剪纸、秀刺绣等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提高游客互动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体验需求。以研学旅行方式让非遗走出课堂,接触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身临其境“做一回非遗人”面对面感受匠心精神,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焕发非遗“静态展示”向“动态展演”活力。

 激活匠艺潜能,谱写文创产品新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非遗为媒、旅游为缘”的发展模式,找准非遗手造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联结点、契合处,塑造非遗产品品牌,催生文旅融合新生态、新动能,促使非遗动起来、活起来、走下去,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元素、产品创新、标志性符号、民俗体验等,推出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非遗与旅游融合业态产品。打造了具有文化地标性的文创产品300余种,非遗手工艺人作品以及优秀的文创产品,成为了游客青睐的伴手礼,实现非遗与旅游产业互促、共荣的双赢。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技能比赛,展示民间工艺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非遗技能大赛成绩喜人,近三年获得奖项18余项。

突出示范引领,融入现代生活新貌。以政府为主导,县文旅部门为责任主体,引进社会广泛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以隆德六盘山东部文旅康养区建设为载体,集合全县67家文化产业经营实体,打造杨氏彩塑、魏氏砖雕、新和马社火、人造花艺、正观花灯等非遗相关产业为核心产业,全力推进书画、剪纸、刺绣、皮影、脸谱、农民画、篆刻、装璜工艺等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夯实文化产业输出动能,守好旅游发展生命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

筑牢传承血脉,赋能乡村振兴活力。在深融中出实招、在真融中求创新,突出精品化、特色化、新潮化方向,推动“小基地“小作坊””变成“小工厂”,促进带动居民收入。加大“魏氏砖雕、杨氏泥彩塑、正观花灯、慧绣坊刺绣、王生贵剪纸”文化品牌传承保护力度,先后打造剪纸系列产品6个、刺绣系列产品5个和声光电新型花灯系列产品1个,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由产品陈列展示向市场销售方向跨越式迈进,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贫困户”模式,利用企业公司、个人工作室带动当地农户临近就业,其中魏氏砖雕、慧君刺绣作坊、正观花灯等非遗基地广收学徒,传授技艺,吸纳周边村民长期就业150余人,年均收入4.2万元以上,短期就业60余人,年均收入2.2万元,实现非遗传承保护、文化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每年通过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各种形式的展览展示活动,宣传党的文艺“双百”方针,展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全县书画、剪纸老师义务为基层群众写春联、送福字、年画、窗花;每周五在文化馆内常态化开展书法方面的培训;每年组织全县广大书画爱好者开展书画培训4期,培训学员达400余人,创作作品300余幅,在宣传隆德中不断展现隆德文化自信。

非遗,是旅游的客流量密码,旅游是非遗亮相的重要载体。综上所述,非遗与旅游融合为非遗带来了开放性、适宜性的多元化发展,为旅游拓宽了更加光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隆德县立足县情实际,在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以满足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需求,助推非遗成为旅游的新卖点和新亮点,趟出一条文旅融合的长效发展之路。一是坚持文化铸魂,进一步聚焦发展载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不仅是愉悦身心的过程,也是文化滋养、精神富有的过程。着眼推动文旅融合,一体推进文化强县和全域生态旅游隆德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深入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打响“隆德文化”品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文旅精品,不断提升隆德文旅标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坚持多规合一,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将我县文旅产业纳入全市文旅产业的整体规划中,形成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板块。积极对接相关厅局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非遗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寻求企业合作、出售非遗产品、众筹等多种渠道筹措非遗传承活动资金,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和“告知承诺制”审批,加大与网易、腾讯、头条等头部企业对接沟通,招引举办重大赛事、高端峰会,全面优化创新文旅营商环境。

三是开展精准招商,进一步找准发展方向。文旅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交流推介,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特定节日,通过制作非遗宣传折页、非遗宣传短视频等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同时,大力开展“非遗进村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非遗宣传范围和非遗宣传人群,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联系方式:0951 — 6025326(厅办公室)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