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月22日,七星渠管理处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工作,在中宁县富康广场举办“传承非遗文化 感受古渠魅力”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现场感悟水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七星渠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宁夏卫宁平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为显著的一条引黄自流干渠。渠首采用黄河无坝引水技术,有“塞北都江堰”之称。2017年,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9年,流传于渠道沿线的民间故事“古渠传说(七星渠的传说)”入选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七星渠主要经历了3个大的建设阶段:50年代,对进水闸、单阴洞、双阴洞和红柳沟渡槽等枢纽性建筑物进行了改造,顺直疏浚了渠道;70年代,通过实施上段延伸工程,将引水口由中宁老渠口移至中卫申滩,增加了灌溉面积;进入90年代,作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水源工程的七星渠,上段和高干渠主要建筑物进行了砌护改造。
目前,七星渠自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申滩村引水,流经沙坡头和中宁2县(区),尾水至中宁县白马乡新田村入黄河,渠道全长120.6千米(其中:七星渠87.6千米,高干渠33千米),共有各类建筑物558座。承担着沙坡头区和中宁2县(区)8乡镇以及红寺堡、固海扩灌、同心三大扬水灌区245万亩农田的供水保障任务,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水源工程。(七星渠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