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要闻

支持非遗工坊发展 用非遗装扮美好生活——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入选全国榜单

来源: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3.02.1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麻编:‘编’出易地搬迁新生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宁夏文旅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理念,以扶持非遗工坊为抓手,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展现出新时代生动画卷。

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自治区扶贫办命名设立的宁夏麻编非遗工坊等15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各显其能,创业增效、扩大就业、带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据统计,非遗工坊平均每年帮扶人数近千人,线上线下培训非遗技艺1.2万名,完成非遗产品订单18.2万单,带动就近就业人群年均收入1.17万元,对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扶志”、“扶智”的积极作用。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非遗保护提供强力支撑

宁夏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还编制《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工坊管理办法》将于近期发布。

提升基础建设水平  为非遗设施升级注入新活力

非遗工坊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产业转型升级。为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2021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采取一坊一策,对15家非遗工坊分别给予5-15万元的资金补助,支持非遗工坊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改造、产品研发、线上直播销售设备购置和展览交流活动,同时持续提升非遗工坊管理质量。大力推进全区非遗展示体验场馆建设,2022年新建银川市、灵武市、平罗县、中宁县4个非遗展示体验场馆,逐步提升非遗场馆功能,促进场馆研发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宣传销售活力。

增强传承传播活力 为非遗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有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彩活动,吸引大众感受非遗,促进非遗广泛传承与传播。

一是举办非遗工坊技能培训,组织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人与各类文旅企业对接,通过互观互学、专家点评、互动交流等形式,让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转化成文旅文创商品,不断提高技能培训实效。

二是举办“对话非遗工坊”活动,12家文旅企业与15家非遗工坊签约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进一步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让非遗融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非遗工坊在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

三是支持麻编、剪纸、砖雕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育传承活动,培养学生亲近非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魏氏砖雕非遗工坊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砖雕公益兴趣班,为1000多名中小学生普及砖雕文化知识、讲授砖雕技艺。

四是非遗工坊不仅在传统技艺上发挥优势,而且积极融入乡村旅游线路,推动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走进旅游景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市场实现双赢。石嘴山葫芦烫画非遗工坊新建葫芦观景长廊通道500米,建设研学游培训、体验交流教室600㎡,每年有上万人慕名参观游览。

发展特色非遗工坊 为非遗保护利用开拓新路径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推进非遗转化利用,服务当代、造福人民,引导非遗工坊积极对接市场需求,面向脱贫户、残疾人开展技艺培训、就业带动、产品销售等帮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灵活采取订单、分包、收购等办法,帮助群众赚上“非遗钱”,助力乡村振兴优势和价值日渐凸显。

月牙湖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是银川市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及部分残障人士则留在当地。于是宁夏麻编非遗工坊将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累计培训1000多人,可承接订单300余人,稳定就业96人。

隆德县魏氏砖雕非遗工坊采用“一站式选购”服务模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产品,近三年总销售额近2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民、残疾人、留守妇女及空巢老人200余人就业。魏氏砖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遗优秀实践案例,2019年被评为“宁夏优品”。

固原大原古建筑技艺非遗工坊拓宽保护传承空间,在原州区开城镇大马庄村投入50万元,新建传承基地1650平方米,增加就业30余人,助力原州区乡村振兴建设。

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非遗工坊组织周边200多名群众学习柳编、钩编、织布、满月活等多项技艺,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固原市5个非遗工坊培训本地村民学习非遗产品制作,带动周边600多人直接就业。

非遗工坊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尽职尽责,各具特色,他们大大增加村民收入,为村民打通了一条新生活的道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