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宁夏:文化大餐进万家 饱眼福更“饱”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03    来源:宁夏日报
字体【, ,

 编者按

  春节期间,宁夏各地以线上展播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的方式,举办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活动。在丰富群众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可看、可听、可读、可用、可学的高质量文化资源。本版聚焦我区各地春节期间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反映我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成效。

  如约而至的文化“年夜饭”

经典剧目《铡美案》。

  2月1日,经典剧目《铡美案》上演。一大早,在剧中饰演包公的施海霞便来到演出现场,与本剧全体演职人员排练对戏。

  “昂然打坐不招面,她将我民妇下眼观,国王家女儿娇养惯,她怎知百姓受可怜,我有心上前把她见,后退一步心自参……”

  尽管在数十年的春节戏剧展演中,演员们早已对所扮演的角色成竹在胸,但每一位演员都没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舞台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可以毁掉整场剧目,必须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将最好的表演奉献给观众。

  11时30分,青铜峡市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小剧场的大幕缓缓升起,陈世美、秦香莲、包文正等妇孺皆知的经典角色依次走上舞台,时隔1年再次与观众相聚,接续传统艺术文脉。

  “我每年过年都会过来看戏,今天看到台上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再次感受到记忆中那熟悉的年味。现在每年还能在青铜峡听到这么好的秦腔过把戏瘾,真的感谢党和政府保护传统戏曲的好政策以及演员们的辛勤付出。”当地资深戏迷王先生说。

  “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青铜峡市2023年春节戏剧展演,从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并于网络视频平台同步直播,呈现精彩的传统戏剧:《忠保国》《窦娥冤》《火焰驹》《周仁回府》《铡美案》《生死牌》《五典坡》《辕门斩子》《背媳妇》等。截至目前,戏剧展演线上线下超过4.3万人次观看,极大丰富了全市居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原汁原味的传统秦腔戏剧演出已陪伴青铜峡市人民走过一个甲子,每年春节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年夜饭。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成为全市戏迷票友共同的年俗记忆,滋养人们心中的文脉绵延不绝。

  宁夏青铜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近年来,公司围绕“乡村文化振兴”“黄河文化战略”等主题,每年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60场次以上,连续多年承办青铜峡市春晚、秦腔大赛、牡丹节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送入基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精彩的文艺盛宴。

  2022年,青铜峡文化演艺公司共开展公益性演出132场次,其中“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74场次、专项演出34场次、大型实景演出《黄河谣》19场次、其他演出5场次,惠及青铜峡市基层群众7万余人次。

  2015年、2018年、2020年演艺公司连续3年被中宣部等多部委评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剧团”。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服务之外,青铜峡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本地特色黄河文化品牌——“走·黄河岸边吼秦腔”票友大赛与大型实景演出《黄河谣》。

  通过“走·黄河岸边吼秦腔”票友大赛,带动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爱上传统戏曲,培养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树立民族自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黄河谣》以巧妙的意境吸引游客眼球,用新的形式形成震撼的观演体验,通过行进式的表演带领观众畅游、沉醉在不同风格的情景演出之中,带动青铜峡市中华黄河楼景区周边旅游消费,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青铜峡市多措并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激活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传统文化演绎时代新华章,凝聚起全市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记者 张国长 蒲利宏 文/图)

社火“出窝”迎新春

隆德“上九”社火拜大年游街表演。

  “你挑着担,噔噔噔噔噔,我牵着马,噔噔噔噔噔,迎来日出,噔噔噔,送走晚霞,噔噔噔噔噔。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杜安吉的歌声与锣鼓声交织,为隆德“上九”社火炸场。

  “师徒四人”各显招数,相互比试。孙悟空第一个跳出来耍金箍棒展大圣风采,牛魔王自是当仁不让,举起混铁棍即刻被八戒的九尺钉耙挡回,二人迂回之时,“休想打我徒儿!”唐僧与沙僧合力击退牛魔王,围观群众乐得开了花。

  1月30日,“上九”社火拜大年活动在隆德县全域游街举行。

  隆德县是全国社火类型最丰富、最齐全的县市之一。农历正月初九,在隆德又称“上九”。在古代传为玉帝诞辰之日,当天一早,“社火头儿”要带着社火队到村里进行社火表演。“上九社火拜年”传承至今,社火队仍保留说仪程、马社火、跑旱船、跑毛驴等传统表演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德社火。

  凌晨4时,隆德县文广局一楼灯火通明。《八仙过海组》《西游记组》《四大天宫组》《辣椒果篮组》《硬宫灯组》《软宫灯组》的演员正分批打底、定型、上胭脂、画眉眼。传统秦腔妆在演员们的脸上绽放,灯光交错的化妆室内,五颜六色的油料罐里,有一种穿越时空与经典对话的错觉。

  “女儿国国王是我的童年偶像。小时候第一次看电视剧《西游记》,觉得这个角色既悲情又遗憾。今天扮演女儿国国王,又激动又高兴,圆梦的同时也能为家乡做宣传。”谢洋洋说。小时候常被父亲带去看社火,让她对当地民俗文化爱得深沉,“社火接地气,有人气,一定都不土气!”

  “上高中时我就比较喜欢社火。寒假回到隆德,老师一喊,我们20多个同学就一起来了。刚好专业对口,可以自由发挥。”王母娘娘的扮演者龚璇说,她和同学都是宁夏师范学院舞蹈专业的在校学生。

  杜安吉是自治区级非遗秦腔传承人,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16岁起将爱好发展成职业,参与了29年的“上九”社火拜大年活动。他觉得年轻人参与社火表演,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表演经验,而且还能带动非遗文化的宣传,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社火里有些节目,非得年轻人才能耍得开。今天社火演员200多人,年轻演员就占了多一半,主要是在校学生。‘上九’社火只是隆德社火狂欢节的序幕,真正的高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火汇演,今年有9支社火队参演。耍社火、唱大戏、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吃暖锅,那天才是隆德过年的高潮。”隆德县文广局局长刘江龙说。(见习记者 杨玉瑛 文/图)

用美食“烹”出幸福团圆

丰盛的年夜饭。

  “最近生意普遍好多了,吃饭的人也比之前明显增多。”1月31日,石嘴山市万达广场某餐饮店经营者吉妮说,自从恢复堂食后,餐饮行业正逐渐复苏,尤其春节前后,晚上店里的客人满满当当,工作人员从下午五六点一直忙到商场打烊,久违了的“烟火气”已经回来了。

  春节期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的早市格外热闹,老年人精心挑选蔬菜,年轻人则更喜欢涌向水果摊、水产铺子。街道上熙熙攘攘,摊主的叫卖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欢乐和谐的“交响乐”。“最近天气逐渐转暖,生意比之前好多了,每天能卖三四十打鸡蛋。”摊主郭万茂说。

  不仅餐饮市场热闹非凡,居民的家里也被美食“包围”。“晒晒你家的年夜饭!”丰盛的、传统的、特色的“拿手好菜”刷热了石嘴山市民的朋友圈,家家户户“大厨”的手艺、丰富多彩的年夜饭,“烹”出了团圆幸福年。

  “过年照例是亲人聚会的日子。父母在哪里,儿女们的家就在哪里。”家住大武口区的张先生带着妻儿在除夕这天早早地来到父母家,洗菜、配菜、调馅……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憧憬着来年的幸福生活。

  “我妈做的黄河鲤鱼简直一绝!”张先生的母亲把腌制好的鲤鱼裹面下锅油炸,在“滋滋”的声响中,鲤鱼被炸至金黄色,摆盘后熬出酸甜口味的酱汁一浇,色泽艳丽,香味十足。张先生一家5口齐动手,翡翠虾仁、清炖羊肉、四喜丸子、山药紫薯等8道菜陆续上桌。“新年快乐!”一家人在美食中感受团聚的喜悦。

  借着传统节日,与家人在亲情的大花园里传递着爱,交换着爱,拥抱着爱,也享受着爱。“一家人在一起忙忙碌碌、说说笑笑,这才是过年。”张先生说。

  “新年新气象,春节之后,预计石嘴山市餐饮行业的经营情况将持续恢复,消费热潮也将随之涌现。”石嘴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见习记者 徐 琳 文/图)

体验非遗

    春节期间,中宁县2023年“非遗过大年”年俗体验活动在丰安屯旅游度假区火热开启。

  中宁蒿子面、民间器乐咪咪、中宁剪纸、中宁枸杞膏、中宁泥塑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在丰安屯旅游度假区丝路古长街进行了集中展示展演展销体验活动,造型可爱的泥塑、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咪咪、栩栩如生的剪纸,吸引广大市民体验、观看,品味非遗里的年味。

  “借‘非遗过大年’展示机会,我用2天的时间捏了只大白兔,预祝大家在兔年吉祥如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传承人刘耀宏说。

  黄羊钱鞭是起源于明朝游牧民族的一种牧羊舞,最早的形式是把铜钱拴在羊鞭的两端,舞鞭时能产生清脆的响声,后来这种形式就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仪式被流传下来。伴随着轻快的旋律和“啪啪”清脆的钱鞭击打声,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羊钱鞭第五代传承人刘自寿的带领下,30多名身着盛装的余丁乡黄羊村村民舞起了钱鞭。

  剪纸、咪咪、刺绣、彩塑、手工编织等技艺,一双双巧手制作出形式多样、栩栩如生的非遗文化作品,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深受群众喜爱。不少市民仔细了解非遗项目的来源及传承,还“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吹咪咪、剪纸、舞钱鞭,整个展示展演现场其乐融融。

  “咪咪历史久远,是古代羌笛、芦管的遗存,因其音色优美、高亢激昂、穿透力强、便于随身携带,深受宁夏各族人民的喜爱。”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咪咪传承人马文祥说,此次活动对传统的手工艺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也给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展示平台。在非遗产品咪咪进校园这方面,将努力尽到传承人的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不但学会吹咪咪,还要让他们学会制作咪咪。

  中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琼介绍,此次年俗体验活动是“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的其中一项,集体验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非遗项目于一体,充分展示中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魅力,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记者 杨志挺)

乡村春晚 别样年味

社火队在表演秧歌。

  文化盛宴进乡村,搭台唱戏迎新春。

  临近春节,以“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为主题的2023年银川市第二届乡村春晚在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精彩上演。

  现场大红灯笼高挂,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园区里洋溢着浓郁的新春氛围。

  贺兰县洪广镇社火队早早来到现场热身,敲锣打鼓扭秧歌好不热闹。“社火队有120人,每天训练5个小时,练了半个月了,就为了来参加乡村春晚。”洪广村村民张立笑着说道,他在社火队主要负责敲鼓,敲鼓要背鼓谱,也要掌握鼓点。

  演出在《春风十万里》的大型舞蹈中拉开序幕。随着女声独唱《人间第一情》、竹笛独奏《鄂尔多斯的春天》、舞蹈《亲爱的中国》等节目精彩亮相,晚会迎来高潮。台上演员倾情献演,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村民们在欢快热闹的氛围中体会着过年的喜庆。除了当地村民,还有不少游客从银川市区赶来,为了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春晚。

  “我特意选择今天来到稻渔空间,带着孩子既能畅玩冰雪项目,又观看了精彩乡村春晚,还买了不少年货,一举三得。”银川市民李浩表示,节目很接地气,增添了浓浓年味,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也越过越有信心。

  据悉,此次乡村春晚融合了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等,还别出心裁地插入了非遗民俗展示、社火表演、猜灯谜、写春联等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沉浸式体验传统新春民俗,在品文化盛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贺兰非遗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二届银川乡村春晚在稻渔空间举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文化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把文化带进基层。同时,非遗展、社火表演以及冰上娱乐项目,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贺兰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马洁表示。

  乡村春晚讲述着乡村群众的文化故事,承载着乡音、演绎着乡愁、传递着乡乐、凝聚着乡情。近年来,贺兰县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记者 张晓慧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联系方式:0951 — 6025326(厅办公室)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