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山:从煤雕到炭画,只为更多人了解宁夏
记者 张 辉 文/图
“中国的煤炭分类,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太西煤就属于无烟煤。它杂质极少,是宁夏五宝之一……”3月30日,记者在银川文化城见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太西煤雕刻技艺传承人孙宝山提起煤雕,他娓娓道来。
产自石嘴山市贺兰山汝箕沟矿区的太西煤,因地处太原以西而得名,所产太西无烟煤以“三低六高”的特点享誉世界。如今,已停产的汝箕沟煤矿,正以“工业旅游”的新面孔,迎接八方游客。
孙宝山祖籍山东省济宁市,1958年,其父孙建顺从济宁来到石嘴山成为一名矿工。孙建顺喜欢雕刻,经常会找些形象特别的煤块在上面刻字、刻画。受父亲影响,孙宝山对雕刻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从喜欢到入门再到精进,一路走来,装潢设计专业出身的孙宝山边学习边实践,雕刻技法日益纯熟。
“煤雕的技法主要有浮雕、影雕和圆雕三种,这与一般雕塑的雕刻技法基本相同。宁夏的煤雕最早就是在成型煤块上画好图案,再用刻刀雕刻出图形。”随着煤雕技艺日益精湛,他已不能满足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我觉得贺兰山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东西,要好好利用。我就想怎样让太西煤有更好的表现力和更丰富的内涵。”孙宝山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贺兰山岩画走进孙宝山的视野。煤炭本身的黑色纹理有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的味道,适合勾勒人与动物的不同形态。而贺兰山岩画是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传达丰富的内涵,表现手法符合煤雕的特点。
他将贺兰山岩画造型进行拟人化处理,鹿、羊、太阳神等,这些经他创作后的画面极其生动且现代感强。曾有人说他的炭画作品有毕加索的影子,但对此他本人并不认同。“我的作品是从宁夏的泥土里长出来的,贺兰山岩画是我的老师和创作源泉与动力。”孙宝山说。
《黄河的儿女》《抗击疫情》《外星人》……一件件炭画作品被创作出来,驰名中外的太西煤在孙宝山的手上焕发生机。
在背板的选材上,孙宝山经历了从宣纸到木板的转变。在他看来,木板制作出来立体感更强,也因炭画并非要用高档材质,这项技艺本就来自淳朴的大自然。
一说起炭画,孙宝山谈得最多的就是“美”。“那些点、线、圆,虽然看上去显得稚嫩简单,但我却从中看到了3000年至10000年前原始先民放牧、狩猎、生产、征战的鲜活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孙宝山说,那种纯真质朴之美让人感动。
说太西煤雕和炭画是名副其实的“宁夏制造”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以炭画的艺术方式将古老的贺兰山岩画、黄河文化等宁夏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让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宁夏印记。
煤雕与炭画的制作烦琐劳累,选煤、塑性、加框和背板……12道工序,少了哪一道都不能成型。在他的工作室记者看到,百余件炭画作品的底色几乎全都五彩斑斓。“因为这是生活的颜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孙宝山说,无论多难他都将继续将太西煤雕刻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他的炭画作品认识岩画,了解宁夏。
创作中的孙宝山。
赵荣:唯有坚守 方有未来
记者 张 辉
在人们的印象中,木雕好像只是博物馆陈设的艺术品。其实,木雕在我国源远流长,据说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木雕鱼。
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趋于成熟,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木雕艺人广泛存在于民间,大都是工匠们师徒口传心授。
日前,记者采访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木板雕花技艺传承人赵荣,听她讲述与木雕的不解之缘。
赵荣工作室的书柜里有一本《赵氏家谱》,记载了赵氏木板雕花技艺的渊源。据书中记载,赵氏木板雕花技艺最早可以溯源到清朝道光年间。19世纪初,赵氏木板雕花技艺第二代传承人赵青泉从甘肃泾川县党原乡赵家村逃难到当时的宁夏固原县。当时,赵青泉两手空空,只能靠祖传木雕手艺给人家做活。到了第三代传承人赵明山,他已经有能力在固原县过店街宋家巷开木匠铺了。
“当时的木匠铺挺大,有六间门面房,院子里还有十几间房,木工棚就有300多平方米。”赵荣说,解放后,木工活不景气,木匠铺变成了车马店。1962年,赵青泉响应国家政策,搞城市合作,车马店归公,举家迁至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赵氏木板雕花技艺几乎失传。
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承人赵宏发在固原市原州区过店街宋家巷重新开起木匠铺,并在固原市文化部门的安排下,修建原州区东岳山的庙宇建筑。
20世纪90年代初,赵宏发负责复原固原财神楼。2008年,固原财神楼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第五代传承人赵荣在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创建了赵氏木板雕花加工厂,并成立木雕传承培训基地,召集周边200多名村民学习赵氏木板雕花技艺,创新发展。
“我从小就跟爷爷学习绘画雕刻。”赵荣说。她1999年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爷爷学习并主攻木板雕花。“初学木雕,并不容易,手被刻刀划伤是常有的事。没有捷径,只有用时间积累经验,才能掌握其中精髓。”赵荣告诉记者,她六七岁开始学艺,选料、起稿、描绘、雕刻、喷漆、上油、抛光、装裱……到20多岁时才掌握了赵氏木板雕花技艺的全部技法。
多年来,古建筑木雕、牌楼雕刻、家具雕刻、牌匾雕刻……赵荣的上千件作品在固原市各县区广受好评,并多次到外地展演,展示宁夏本土非遗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快捷简便的电子雕刻逐渐成了主流。愿意静下心来做手工木雕的艺人越来越少,在她看来,还是手工雕刻在细节上更加传神,也更具有匠心。
时光荏苒,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赵荣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将身体的温度传递到木板之中,为一块块木板赋予艺术生命。就是这种淳朴的坚持,让她的木雕有了更鲜活的未来。
为了让赵氏木板雕花技艺流传更广、更有新意,激发年轻人对民间工艺的兴趣、培养出合格的传承人,赵荣尽心尽力传帮带。近年来,赵荣在创作的同时,改变了以往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的传承形式,建立培训基地,给周边村民传授技艺,带他们共奔致富路。
创作中的赵荣。
赵荣木雕作品《子孙万代》。
卜文俊:青砖为伴 传承创新是一群人的路
记者 杨 杰
砖雕作为古建筑雕刻形式之一,因其苍厚古朴、张弛有度的艺术风格而颇受人们青睐。在隆德县凤岭乡,魏氏砖雕有着百年传承历史,其艺术表现与中国传统砖雕一脉相承,凭着精湛的技艺名扬一方。今年66岁的卜文俊,40余年与青砖为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将魏氏砖雕从魏家特有的独门技艺转变为乡邻共享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魏氏砖雕的传承创新之路。
1980年,卜文俊成为魏家女婿,开始接触魏氏砖雕,但始终没有学到核心技艺。“在那个年代,老一辈思想观念还未转变,我岳父魏世祥是第三代传承人,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为规矩。”卜文俊回忆说,面对魏氏砖雕继承发展面临瓶颈,他多次劝说岳父传授手艺,魏世祥却始终有所顾虑。经时任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国勤反复劝说,魏世祥的观念渐渐有了转变,再加上卜文俊勤奋踏实有钻劲,魏世祥深思熟虑后,终于决定将技艺传给女儿和女婿。至此,卜文俊开始系统学习从选土、配料、酿泥到捏制、雕刻、建窑、烧制的复杂工艺流程。
此前魏氏砖雕以遵循古法为主。多年来卜文俊在继承传统砖雕的基础上,吸纳众家之长,拓展雕刻内容,制作出了梅、兰、竹、菊等100多种砖雕艺术形象,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酿泥过程中用其他材料代替动物毛发,解决了烧制过程开裂和配料短缺问题。2019年,合成砖雕工艺和软硬模具生产工艺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从根本上改善了手工砖雕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的难题,闯出了一条“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非遗技艺传承壮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门手艺想发扬光大,就要分享,家族的传承到任何时候都做不大做不强,要把当地乡亲也带动起来。”卜文俊说。2011年,卜文俊投资50万元成立了隆德魏氏砖雕有限责任公司,并吸纳周边村民学习砖雕技艺,带动留守妇女、残疾人等30余人就业。2017年,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投资建成了“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开展“非遗+扶贫”活动,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授艺活动,开发新产品300余种,拓展砖雕销售市场,让昔日的家族手艺成为家乡致富的新途径。砖雕项目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实践案例;2019年10月入选第一批“宁夏优品”;2020年入选第十二届薪火相传——匠心传承助力扶贫杰出团队,同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魏氏砖雕培养出了许多传承人,6名第五代传承人中有5名是外姓人。“砖雕文化深沉而悠远,魏氏砖雕继承和发展的这条路,不应该是一个人的路,而是一群人的路。”卜文俊说。
魏氏砖雕作品,花瓣纹路清晰,栩栩如生。
夜晚灯光下,魏氏砖雕装饰的建筑古香古色,沉稳大气。
赵桂琴:让针尖上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 杨淑琼
“这幅作品名叫《闽宁协作·山高水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向福建省委、政府赠送的宁夏刺绣插屏,现摆放在福建省档案馆。它是以国画‘闽宁协作 山高水长’为蓝本,当时我们采用了双面绣的手工技艺……”3月30日,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解放公园的赵桂琴刺绣基地,赵桂琴介绍道。
1966年,赵桂琴出生于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村一个有着悠久刺绣历史的地方。
绣花鞋、鸡冠帽、花被单……在长辈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下,她早早学会了穿针引线和刺绣。与其说这是刺绣技法的传承,不如说是人的传承,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美。“我们家族有100多年的刺绣传承史!”赵桂琴说。
历经多年的磨砺,赵桂琴的刺绣技艺日臻成熟,体现出“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融入西北文化的丰厚底蕴。
2006年,因为刺绣技艺突出,赵桂琴被邀请到银川市,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开设了“赵桂琴刺绣工作室”,专门从事民间刺绣的创作和展示。
“那个时候我开始绣一幅幅完整的作品,这里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解和关注刺绣的也多,自己绣出来的东西有人欣赏,真的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当梦想照进现实,赵桂琴的心中满是喜悦。
2008年,作为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赵桂琴成为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随后几年,她的刺绣作品市场不断扩大,在上海世博会、中东地区的多项展会上大受欢迎,曾经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她的代表作品《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博物馆收藏,《青花瓷》被上海世博会、广东博物馆收藏。
2013年,以赵桂琴名字命名的刺绣公司正式成立,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为宁夏农村妇女培训刺绣技艺。
“近年来,我们更多地把作品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之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完善研学、培训和研发等,周一至周五举办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培训,周末为业余爱好者以及青少年免费讲解培训刺绣技艺。这是我们在非遗刺绣传承创新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亦是推动针尖上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积极探寻。”赵桂琴对记者说。
秉承着“不忘初心、传承非遗、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理念,赵桂琴在针与线的流动中,织就幸福人生。
“绣品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其中汇注了先人的智慧、传统的技法、地区的人文历史。”赵桂琴说,“刺绣的非遗传承将在‘承古出新’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承古’是工艺的传承,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出新’需要平台的搭建,需要绣娘的潜心钻研,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更多力量的加入。”
赵桂琴在刺绣。(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留住记忆中的味道和欢愉
李志廷
宁夏有着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凝聚着历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一笔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财富。
为推动非遗的活态、良性传承,近年来我区出台管理办法,从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动态管理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依托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产品展销场馆,组织旅行社团开展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踩线活动,推动形成“非遗游宁夏”精品线路,研发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非遗旅游产品融入景区展览营销。非遗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等活动,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民族记忆,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开启人们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人才培养是关键一环。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非遗传承,从完善制度、增加投入等方面发力,解决非遗传承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在生活中再现,才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