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闽宁镇:同心创伟业 沙滩变金滩


发布时间:2021-03-15    来源:银川日报
字体【, ,

编前语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作为东西部协作扶贫样本,闽宁镇因移民而建,因扶贫而兴。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在戈壁滩上艰苦创业、开拓家园。东西协作扶贫的“金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助力闽宁镇从荒凉的戈壁滩嬗变为富庶美丽的全国特色小镇,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为您展现脱贫攻坚精神在闽宁镇的生动实践。

  放羊卖钱,卖了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娃,生了娃再放羊……这曾是20世纪西海固贫瘠土地上大部分人的生命轨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被一片旱塬大地挡住了出路。

  1997年的那个春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奏响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序曲,也拉开了中国脱贫攻坚征程的大幕。从那时起,闽宁两省区党政机关、福建援宁群体、6.6万多名西海固移民齐心共绘同心圆,在一片干沙滩上书写了上下同心、勠力攻坚的脱贫史诗。

  今天,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干沙滩变成了世人瞩目的金沙滩,中国脱贫攻坚战丰功伟绩里也留下了这片金沙滩的名字——闽宁镇。

  吹响春天的号角

  “吃顿饭,碗底都是沙子。”作为闽宁镇的最早一批来自西海固的移民,对儿时一日三餐“土豆拌沙子”的苦涩,沙金龙至今还是满满的心酸。

  一年又一年,一些移民跑回了西海固,又被干部们劝回玉泉营吊庄。可是留在这片戈壁滩上,大伙又看不到希望。吃饱肚子,有两间土房遮风避雨,是西海固人最大的期盼。

  易地搬迁的路崎岖又漫长。茫茫戈壁滩,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留下来的移民用双手刨净石头、筛掉砂砾,终于种出了粮食。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星星点点的村落也逐渐在戈壁滩上建起。

  1996年春天,中央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召开,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正式建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惦念着宁夏。

  “宁夏有多少贫困县?”“扶贫协作怎么做?”1997年3月,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一行13人,身负重任,怀揣嘱托,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就被这里的贫瘠深深震惊。

  1997年4月,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开展了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和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自此,闽宁两省区建立起结对帮扶机制,并决定通过设立帮扶基金、派遣挂职干部,在距离银川50公里外的玉泉营开发区建设一个具有样板意义的扶贫示范村,习近平将其命名为“闽宁村”。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

  山海情厚植戈壁滩

  茫茫戈壁在呐喊,西海固人看到了希望。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让一批又一批移民搬出大山、扎根闽宁村,也让一批又一批干部头顶黄沙、开荒拓土。20多岁的苏志军也从西吉县玉泉营吊庄建设办公室调到了闽宁村工作。

  1998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着他的团队来到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也是从这一年起,农学毕业的苏志军跟林占熺学种蘑菇、推广技术。

  为了让村民们掌握蘑菇种植技术,专家们在村里建了两栋实验棚。如何配料建堆,如何配比发酵,如何高温灭菌,如何铺床播种,如何控温控湿,如何出菇采菇……专家们手把手、一步步把种植要点传授给村民们。

  第一茬菇卖到了2元钱一斤,让村民们看到了实惠。第二年春天,种蘑菇的村民一下子增加了200户。

  “福建的专家太能吃苦了,我到现在都佩服!”苏志军清楚地记得,福建专家克服嘴唇干裂、流鼻血等水土不服症状,挨家挨户教授种植技术的场景。

  靠着这股子拼劲,闽宁村的庭院里、山坡上、荒地里都建起了大棚。闽宁村的蘑菇销到了银川、吴忠等地,还走进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外地市场。

  2001年,闽宁村升级成为闽宁镇,苏志军成为闽宁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与林占熺挨家挨户推广技术的记忆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中,苏志军也从心底把林占熺当成了恩师。

  “你觉得电视剧里的凌一农演得怎么样啊?”

  “嗯,像你,老师!”

  20多年过去了,苏志军仍然和林占熺保持着密切联系。电话里,林占熺诙谐幽默的话语让苏志军心潮澎湃。

  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在闽宁镇走过了十多年,林占熺的科研团队也在闽宁镇坚守了十多年。十数载春秋,山海情厚植戈壁滩,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成了西海固移民脱贫致富的“金点子”,也成了见证闽宁镇建设发展的支柱产业。

  诗意绿洲写传奇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发展需要,葡萄酒产业走入闽宁镇,逐渐成为撑起移民村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

  2007年,闽商陈德启被闽宁镇这片待开发的土地吸引。一次来宁考察的经历,让陈德启把梦想的种子扎在了闽宁镇。从造林固沙、改良土壤到打井引水、拉线通电,从培育种苗、拉网滴灌到打桩支架、打药收获,这位“福建老板”和无数西海固移民一起住进彩钢房,卷起裤脚、戴上草帽,用“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在一片荒滩上创造了诗意绿洲的奇迹。

  14年过去,陈德启当年相中的这片荒滩变成了数万亩葡萄生态园。

  如今,陈德启和他的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已带动闽宁镇上万人就业,陈德启的“贺兰神”品牌也走向世界,拿下多个国际大奖。

  现在,闽宁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超8万亩,长城天赋、立兰等酒庄纷纷落地,葡萄酒企业云集,也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成为享誉全球的紫色名片。

  事实上,葡萄酒产业推广之初,也曾遭遇过寒冬。据苏志军回忆,通过集中种植、科学管理发展小酒庄大产业,就能减少村民自己种葡萄的损失,于是闽宁镇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工作,可是这却让不少村民们想不通。

  “土地流转了,没了土地我干啥?”

  “一家要出一个劳力学技术,前三年还见不到葡萄,谁敢保证一定能赚上钱?”

  ……

  为了解决村民的疑虑,镇干部带着村干部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做工作。“老哥,土地流转了,你多了一笔流转费,还能在酒庄打工赚钱,家里养黄牛的收入不变。增加一笔收入有啥不好?”

  “老嫂子,土地流转了你不用再猫着腰在地里干活了,打工赚钱还不用操心销路,这样多省心!”

  ……

  终于,葡萄酒产业在闽宁镇终于扎下了根,土地最先流转的一批农户尝到了甜头,带动村民们陆陆续续都搭上了土地流转的“致富快车”,大片葡萄园在一片荒滩之上尽情铺绿。

  建起了家园,解决了温饱,稳住了就业,6.6万多名西海固移民终于站稳脚跟,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村民的身份变了,思想转变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改变了,闽宁镇的产业扶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同心共筑幸福梦

  “福建人坚信爱拼才会赢。第二次走进宁夏,走进我的第二故乡,我相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会让闽宁镇移民过得越来越好。”作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的成员,漳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延能回忆起2018年8月赴闽宁镇挂职的那一天,内心依然波澜起伏。

  2014年挂职固原市彭阳县县长助理,2018年再赴宁夏,张延能挂职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副书记,担子重千斤。

  家园建好了,有了产业,解决了温饱,移民们对生产生活的最新期待又是什么?

  带着问题,张延能一到任就用1个月时间走遍6个行政村,走访了122户贫困户。

  围绕提高移民生活环境和提高生产经营业态,张延能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项目设想,并借助福建资源将项目落地在闽宁镇。

  5月签约、7月落地、9月试生产,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仅投产1个月就生产3万多套订单服装。闽商许上等把打造宁夏服装品牌的梦想扎在了闽宁镇,为无数“留守妇女”带来了新技术、新机遇,也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务工的期待变为现实。

  在这里,张延能与一众闽宁干部并肩作战、勠力攻坚,也深刻感悟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内涵。

  “杨青年轻有拼劲,思想也活跃,他宿舍里的灯总是灭得最晚的一个。赵超干起工作最是稳妥,有条不紊、心思缜密……”谈起一起奋斗过的闽宁干部,张延能如数家珍。

  闽宁镇政府的办公大楼时常灯火通明,节假日加班轮守也已是常态。挂职干部和闽宁干部齐心协力、上下同心,舍弃了小家团圆,只为守护一方长安。

  当“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遇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这片干沙滩上缔造了精彩纷呈的产业结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商贸物流、光伏发电、文化旅游五大产业,让闽宁镇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不足5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4961元。

  上下同心,披荆斩棘,今天的闽宁镇,在中国脱贫攻坚全胜的光辉一页,留下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记者 陈玲 杨韶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