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银川农业华丽转身实现“三级跳”


发布时间:2020-08-26    来源:宁夏新闻网
字体【, ,

从单一种水稻、玉米亩产值只有七八百元,到稻渔综合种养一地多收,亩产值提高到两三千元;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等模式加快推广,实现“千斤稻、千斤鱼、万元收”。近年来,银川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种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为乡村振兴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地两收:稻渔共生的2.0版本

  2016年,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农民吴英平返乡创业,他流转的300多亩土地进行传统种植,一年下来经济效益甚微。2017年,恰逢银川市和贺兰县农业部门上门推广“宽沟深槽”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吴英平觉得可以一试。“稻蟹共生全程不施化肥,农药降低了50%,蟹苗以杂草、田螺、小鱼等为食,饵料成本降低,实现一地两收。”吴英平说,2018年,其流转的560亩地光螃蟹的纯收入就有25万元,水稻纯收入10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稻亩产量在500-538公斤左右,亩均产值1402元;商品蟹亩均产量15公斤,亩均产值870元,水稻和商品蟹亩均产值2272元左右。

  眼下,吴英平的3000亩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投放的蟹苗即将进入成熟期,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00万元,增收300万元。如今,吴英平已带动周边15户村民流转土地4000亩实现增收致富。明年,他计划流转2万亩土地,发展稻蟹、稻虾、稻鱼、稻鳖、稻鳅等模式,加快推广一地两用、节本增效的高效农业模式。

  2018年以来,银川市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抓手,持续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出了具有银川特色的“宽沟深槽”、“稻田镶嵌流水槽”“陆基生态循环”等4种“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宽沟深槽”储存了稻田25%以上的多余用水,沟槽中养殖的鱼虾蟹在稻田里的活动替代了40%以上的农药,设施里鱼类的排泄物替代了60%以上的化肥,稻田又成为设施养殖尾水的生态净化器,很好地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稻种植面源污染的问题,提升水稻和水产品的品质,亩产达到了千斤稻、千斤鱼,让土地收益翻番。

  一水多用:稻渔综合种养的3.0版本

  以水定产,一水多用,水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目前,银川稻渔综合种养经过10年的示范推广,已经从最初的盲目扩张到趋于合理的4.5万亩,种养模式从初期单一的“稻田养蟹”发展到“稻田养蟹、鱼鸭、泥鳅、甲鱼、小龙虾”等模式,并打造了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稻渔空间”田园综合体。

  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光明渔村的观光塔上,记者看到,四周桥廊环绕,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起。数组宽5米、长22米、深2米的流水槽,在2个泵的作用下,水流加速推进,鱼儿始终处于“奔跑”状态,污泥、粪便等被强吸、沉淀、过滤后排入旁边的稻田,提供微生物给螃蟹,也为稻田提供有机肥。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伟告诉记者,每一组流水槽养殖着2.5万公斤草鱼,产值在30万元左右,比同样面积的鱼塘产量高3至4倍。围绕水槽打造的观光点及其他配套设施,节假日吸引了许多市民自驾来捉鱼、游玩。这种“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为打造稻渔综合种养3.0模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银川市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院所,针对稻渔综合种养“瓶颈”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模式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攻克了集成熟化田间工程改造、水稻旱育稀植等9项关键技术。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在全国首度创新“生态陆基渔场”养殖系统,让化肥、农药、分别减少30%,水综合利用率提高80%。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科科长武竞告诉记者,根据多年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测产和效益分析,较单种水稻亩均增收1090-3500元,是单种水稻3-8倍;实施“流水槽+稻渔共作”综合种养,亩产值达到1.5万元,亩利润4000多元,是单种水稻效益的12.5倍。

  每年盛夏,稻渔空间都会成为游客密集打卡“网红”地。以大地为“宣纸”,以稻苗为原料,随手拍下的每一帧都是动画片里的饱满色彩。抓鱼捕蟹、体验割稻、乡间骑行、游逛农市,游客放松了心情,土地收入翻番,村民就地打工增收,自家的农副产品卖上了好价,消费、就业让农村的土地“活”了起来。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使产业效益集聚提升,实现了“1+1+1>3”的效应,“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经营模式得到推广。如今,银川这样的田园综合体已有10余个,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科技领军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领军人才逐渐撑起了乡村振兴的“技术担当”,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不仅如此,银川市还用3年时间攻克了养殖用水零排放、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2019年,银川市水产品产量占全区的4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是西北五省平均值的4.8倍,“三品一标”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40.96%,同比增长10%,实现了政府要粮、农民要钱、消费者要质的多赢目标。(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