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日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今年6月以来,受持续降雨影响,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据了解,长江流域文物受损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江西160处、安徽144处、湖南62处、四川41处、广西35处、湖北31处。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宋新潮介绍,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四川阿坝红军长征遗迹达维会师桥和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等被冲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襄阳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当山建筑群五龙宫龙虎殿,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娄底朱家大院等发生房屋垮塌。目前,一些省份汛情仍在继续,文物防汛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防汛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以防为主,将文物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将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给予重点支持。”宋新潮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已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督导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况,并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实际,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宋新潮说,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一方面,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犹如历史“老人”,千百年来受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历史上许多文物建筑毁于灾害,或者历经数次灾后重建保存至今,如此次洪灾中被冲毁的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历史上多次因洪灾受损重修重建。同时,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大文物安全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不足。”宋新潮坦言,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除此之外,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
“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专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宋新潮表示,接下来,国家文物局将督导各地将文物防灾减灾统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研究,在文物修缮中考虑防灾问题,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发挥文物自身防灾功能,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北京故宫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寿县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设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宋新潮认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专项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独特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