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宁夏故事我来讲述”征文三等奖作品选登 引黄灌溉成就塞上江南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中国旅游报
字体【, ,

对于宁夏,我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恰如其分地与一次征联有关。蓦然回首,那还是200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举办的征联活动,我即兴写下了“五秩铸辉煌,大业方兴,果真天下黄河富宁夏;千帆齐奋进,新程竞起,好个人间宝地塞江南”,居然获得了二等奖。获奖之余,我却对“天下黄河富宁夏”产生了兴趣,于是,刨根问底,就掀开了“引黄灌溉”的故事情节。

事实上,作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过多次灾害,最早的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黄河。但是,黄河唯独偏爱宁夏、造福宁夏、恩宠宁夏,哺育了宁夏的富庶,打造了“塞上江南”。为此,我产生了一个大问号:宁夏人是怎样有效地利用了黄河水捧出了这颗“塞上明珠”?

答案终于找到了。原来,“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是宁夏平原。宁夏平原由银川、吴忠、中卫、中宁平原组成,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分界。黄河水在这里变得舒缓温顺,绵延浇灌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的人民,于是便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而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还要归功于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引黄灌溉”水利工程。正是这个源于秦、汉、唐时“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把平川变为“塞上江南”,描绘出一幅“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图景。更令人兴奋激动的是,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了第一个“世界遗产”。“塞上江南”有了文化之魂,这“文化的魂”就有了挖掘不完的故事。

借助现代化的知识浏览手段,从网上查询到了许多有关“引黄灌溉”的资料,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修建的古渠至今发挥着重要的农业灌溉作用。当年的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引黄古渠应该是中央王朝屯守西北的重点战略设施。一条条走势雄奇、蜿蜒百里的引黄古渠,其实就是流淌的血液,不仅为守军将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河水灌溉的农田同样为戍边将士提供了优质军粮等后勤补给。《史记》有载,《汉书》有记,从秦代大将蒙恬开疆、击败匈奴、收复河套,进而移民50万戍边修筑长城,军民屯垦,再到汉武帝北上打败匈奴,霍去病、卫青等功不可没,军事上的胜利更为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便利,这一连串的历史脉络是有故事的。

故事里有的是秦始皇的雄韬武略,也有蒙恬的战神英武,更有汉武帝的英明决策,同样有霍去病、卫青的卓越武功,再有就是张骞的功绩,这些人的故事都是宁夏的故事,不仅仅是宁夏的历史故事,也是宁夏千古传承的文化魂。确切地说,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流淌着宁夏的故事,浇灌着宁夏的故事,孕育了宁夏的故事,还继续延伸宁夏的故事。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轮灌等技术也一直沿用至今,这不正是故事里有故事,故事里传承着故事,故事里绵延着新故事吗?

正如专家评论称: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汉、唐时代,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形成的中华帝国在西北方向的扩张,需要跨越黄土高原这一相对缺水的地带,而黄土高原对面的河套平原,尤其其中的西套平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从这一点上,故事更有了深刻的内涵,宁夏这一“塞上江南”,不论对北方游牧民族还是中原王朝的意义都是深远的。这些灌溉工程也曾有过毁坏,如西夏王朝覆灭后,宁夏地区无人管理,陷入了沟渠破败、生产衰退的惨淡景象。元代,在郭守敬主持下经过数年建设,共修复、疏浚主干渠12条,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质量坚固,使得宁夏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恢复。由此而言,郭守敬的故事也是宁夏这块宝地不该遗忘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成立以后,宁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千年保存的“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宁夏科学改造旧渠系,新开了第一、二农场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干支渠。目前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5个地市的18个县市区,其中历史过百年的古渠14条,总长1200多公里,灌溉面积540多万亩。随着引黄古灌区加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讲好宁夏故事更有一种归属感。

幸哉,作为一个外乡人,通过一次征联结缘宁夏,居然刨根问底寻找宁夏故事的根脉,而且还不成熟地讲述宁夏故事,这是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一种情愫。这是对宁夏的热爱,对黄河母亲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所以,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母亲河的故事,讲好宁夏故事意义深刻。我作为外乡人,讲得不完美,也许有不完整的地方,可故事是要永远传下去的,需要代代有人讲,宁夏人不能忘了初心,不去接着讲故事呀。要讲,先从引以为豪的“引黄灌溉”讲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