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延伸文化服务 群众联动“欢舞”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2018“丝路欢歌丝路欢舞”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侧记

展演现场

“我们今天唱响了大明宫。借助馆际间的合作,我们还要把‘肃州弹唱’带到更多的地方,扩大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甘肃省酒泉市文化馆副馆长王永江手持三弦刚刚走下2018“丝路欢歌 丝路欢舞”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的舞台,就忙不迭地把演出见闻发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以便让更多的朋友一同品味省际间文化互动带来的欢歌笑语。

6月9日,由陕西省文化厅指导,陕西省艺术馆主办,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文化馆、甘肃省天水市文化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文化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文化馆等协办的2018年“丝路欢歌 丝路欢舞”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在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体现各地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情的优秀节目不但赢得了现场数千名观众的热烈掌声,更以实际行动夯实着西北五省(区)区域文化联动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手臂,让广大群众品味美好生活。

“是口技吗?只看到演员一只手拿着话筒,另一只手在稍稍拨动,不知道嘴里有什么乐器能奏出如此独特优美的旋律?”由吴忠市文化馆演出的器乐吹奏《我的家乡宁夏川》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当演员走下舞台后,旋即被热衷探求真相的观众和候场的演员所包围。一个仅五六厘米长、名为“口弦”的乐器在演奏时几乎被完全置入表演者口中,这也是其得以“隐身”的奥秘。据悉,作为回族民间器乐的一种,口弦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虽说只有固定的音高,却是众多回族妇女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得力助手。

“丝路欢歌、丝路欢舞,离不开丝绸之路上古老而又年轻的音乐。”周至县文化馆馆长李欣向记者表示,西安鼓乐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贤鼓乐是西安鼓乐的一个分支。将集贤鼓乐《九条龙赞》《扑灯蛾》搬到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的舞台上,一方面让文艺工作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宣传面,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我们已经培育出了50多个识工尺谱、达到上台演奏水准的小小‘传承人’,他们从小学阶段开始经过四五年的持续学习,目前都已成为中学生了。”李欣说,只有更多人关注、爱好古乐,传承才能“人丁兴旺”。

“感谢陕西省艺术馆搭建的平台,我们将青海独具特色的歌舞呈现给西安观众。《花海放歌》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每年‘花儿会’期间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的情景,借此节目,也将青海民俗文化和各民族融合的音乐特色展示给广大观众。”西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刘鹏表示,“通过‘5+1’联盟,4年来,可以说已经打开了西宁文化‘走出去’的通道。我们不但结识了众多的群文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更让西宁文艺得以在更多的地方落地,把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输入西宁,让老百姓享受到多民族、多元素交融的文化盛宴。”

据悉,2014年6月,陕西省艺术馆面向西北五省(区)文化馆发出《关于成立“丝绸之路西北五省区文化馆协作联盟”的倡议书》后,便与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西宁市群众艺术馆、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敦煌市文化馆、奎屯市文化馆一起成为首批“5+1”联盟成员单位。几年来,参与其中的文化馆越来越多,联盟以联席会议制度为抓手,每年由联盟成员轮流组织举办活动,共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展演交流平台、民族民间美术与非遗展示平台、群众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平台、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提升区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刀郎舞是新疆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了古代刀郎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狩猎和凯旋时的喜悦之情。“麦西来甫”在维吾尔语中是“聚会”的意思。舞台上,由奎屯市文化馆演出的舞蹈《刀郎麦西来甫》凭借节奏明快、粗犷矫健的舞姿,展现了澎湃的生命力,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集中展示了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成果,《丝路欢歌》《伎乐天》《宁夏数花》等10余个优秀的歌舞、器乐及表演唱节目,构成了一台荟萃西北地域特色和多彩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本次展演的总导演、陕西省艺术馆音乐舞蹈部主任乌蓉介绍,为了确保节目质量,并把最能体现各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从今年1月开始,各地文化馆就开始了协商和探讨,不断完善方案。

“本次展演活动,是我们西北五省(区)文化互动,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手臂,探索区域文化服务新模式的重要举措。”陕西省艺术馆馆长洪济龙表示,各文化馆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区域协作交流长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文化交流,重点打造丝路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共享各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