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兰县精耕细作文化“庄稼”,乡村文化的“枝繁叶茂”,让不少乡镇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收成”。
纤巧手织出致富路
6月1日,记者来到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巾帼扶贫车间,不禁被这里摆放的各种精美手工皮具吸引。
“这些手工皮具、皮包、皮鞋以及皮雕,都是乔家非遗传承人教村里妇女们做的,她们从什么都不会,到成为手工匠人,很不容易。”广荣村妇女主任成玉华对村里妇女们的转变很是感慨。
“俺来了4个月,已经学会做手工皮包还有皮鞋,俺做的皮鞋可是出口国外呢。”63岁的刘芳琴拿出她刚做好的小皮鞋对记者说道。手快的时候她一天能做8双鞋,手慢也能做4双,学徒期每双可以挣10元钱,手艺学精后工钱会跟着涨。
和刘芳琴一样,村里不少妇女因在家要照顾孩子没法出去打工,曾因没有收入自卑的她们,如今凭借一双巧手,让生活写满希望。
村党支部书记虎久桐告诉记者,为让妇女们能挣钱,广荣村党支部多方争取资金,去年10月在村里建成了巾帼扶贫车间。引进文化旅游企业,针对刺绣、柳编、手工编织、皮艺等手工技艺开展引导培训、集中培训和入户一对一的辅导培训,形成“妇女组织+企业+订单+农户”模式,开发生产手工产品。通过实施传承项目,以“传、帮、带、引”为精准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妇女增加收入,实现“移民妇女培训一个,就业创业一个,脱贫增收一个”的目标。
小乡村建起图书馆
当日下午5时30分,欣荣小学三年级学生陈瑞像往常一样下了课没有回家,来到欣荣村贺兰县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开始写作业。
“在这写作业,我有不会的题有老师教我,而且这里有好多书,我写完作业还可以看书。”陈瑞有些害羞地说。
贺兰县图书馆馆长蔡生福告诉记者,欣荣村1817户村民,因文化设施和场地有限,文化活动相对贫乏。2017年4月,贺兰县在全区率先启动图书馆、文化馆村级分馆建设,投资60万元建设208平方米的欣荣村分馆,新编图书4200多册。
2017年,贺兰县各级文化馆全年到馆36.2万人次,人均到馆次数1.5次。同时,贺兰县发挥选调生和群团力量,筹建由80余名全国高校学子组成的“清华北大”辅导团和530余人的志愿辅导团,开设农村文化课堂,为教育资源较弱的农村地区义务授课2300余课时。
村剧团唱出幸福景
听说剧团今天唱戏,洪广镇广荣村73岁的曹明早早就搬着小板凳来到村里的戏台前。
“今天台上有大戏,《三对面》这个戏俺最爱听,每周都准时来听戏。”正说着话,曹明已经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马上准备登台唱戏的席小霞扮演的是秦香莲,这一个月她为把这个角色演好唱好,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练戏。
45岁的席小霞是欣荣村村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登台演出。去年,欣荣村成立贺兰县秦声秦韵文艺有限公司,村里招聘秦腔演员,席小霞在家人支持下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唱还唱成了主角。
“我们团总共35个人,28人都是欣荣村村民,大家农闲时都以唱戏为专业,一年能到各市县演出40多场。”席小霞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她单靠唱戏一年净收入2万多元。
贺兰县大力扶持和发展各乡镇及贫困村业余文艺团体,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搭台唱戏”,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打造多支“干部+群众”基层文艺骨干队伍,一些过去对村、镇集体发展不关心的群众,也因为一起演出、一起看戏变成更有精气神的“热心人”。2017年,全县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372场次,新创作的“贺兰农村故事”系列作品达70余个,群众直接参演达3600余人次,观众达14万人次。(记者 张晓慧)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