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宁夏“非遗”传人文博会秀绝活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5月14日,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进入尾声,来宁夏展厅参观洽谈的客商和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在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展品中,由三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来的展品,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麻编工艺品受热捧

背包、手包、地垫、太阳帽……一根根麻绳“变身”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巧妙地演绎麻编艺术。在宁夏展厅的一角,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技艺传承人张璟忙碌地接待观众,热情地介绍自己的麻编作品。

一位来自山东的客商对麻编工艺品赞不绝口,当场买下了10多件。深圳本地市民王女士说:“麻编健康环保,精巧别致,简直爱不释手。”

“原本只想带一些样品过来参展,没想到供不应求。”张璟说,大家对宁夏的手工编织艺术评价很高,不少企业跟她达成了合作意向。

张璟介绍,她的麻编技艺传承自外祖母。1995年,张璟在吴忠市成立了手工编织工作室。2016年,她成立了公司和手工坊,逐步打造麻编工艺的文化品牌。多年来,她带着麻编手工艺品走南闯北,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张璟在银川市月牙湖乡举办了100人的培训班,向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教授麻编技艺,助力当地农民脱贫增收。“这次带来参展的工艺品,培训班学员也参与了制作。”张璟自豪地说。

蒿子面征服味蕾

圆圆的蒿子面团在反复卷擀之下,变成了一米多直径的圆形薄面皮,经过手切,最终变成一根根又细又薄又长的手工面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蒿子面手工技艺传承人于振玲制作手工蒿子面的现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围观。“手工面竟然比机器做得面条还细薄,太神奇了。”深圳市民李先生说。

“蒿子营养价值高,有健胃、清热等功效,糖尿病患者也可食用。”于振玲热情地推介蒿子面。“宁夏的蒿子面很有特色,希望有机会开展合作。”山西客商刘先生说。会展期间,于振玲收到了许多培训邀请和加盟邀约。

宁夏手工蒿子面有300多年历史。于振玲的手艺由祖上传下来,传到她这里已是第5代,她制作的面皮最大直径可达2米,手切面条粗细均匀,从和面到制成面条,只需要40分钟。2010年,于振玲开办了振玲蒿子面制作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技艺培训,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项技艺。

手工刺绣展现传统美

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赵秀兰站在自己的展位前,与许多前来商谈的客人交流。她的展位上,摆满了各类刺绣工艺品,工艺画、鞋帽工艺刺绣精巧细致,极富传统韵味。

展会刚开幕,赵秀兰就接到了来自山西的一家企业的订单,实现文博会首展“开门红”。参展5天来,很多人都对赵秀兰的刺绣作品给予好评,这让赵秀兰欣喜不已。

赵秀兰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做刺绣,就是想把母亲传给我的技艺传承下去。”伴随着技艺日渐精湛,赵秀兰的手工刺绣事业不断拓展领域,从最初的平面手工刺绣发展到鞋服刺绣制作和工艺品刺绣加工等业务。2013年,赵秀兰成立了刺绣公司,并在红寺堡区移民博物馆开设了工作室,为留守妇女提供刺绣培训业务,并提供就业岗位。目前,赵秀兰累计培训超过6000人次,很多妇女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这次参加会展,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喜爱,让我备受鼓舞。”赵秀兰说,她打算继续开拓市场,提升宁夏传统刺绣技艺的品牌知名度,把刺绣技艺发扬光大。(记者 马越)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