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舒缓一点。再来一遍……”4月11日,银川市文化馆,云存德跟着赵永祥老师学声乐。“唱了大半辈子花儿,想唱得更好,还要不停地学。”云存德说,每周一次的声乐课已经上了6年。
祖籍甘肃的云存德喜欢花儿。2015年退休后,他经常到公园唱花儿,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近两年,他积极参与在银川市西夏区36所中小学开展的花儿进校园讲课活动。
像云存德这样,热爱花儿、唱响花儿的宁夏民间爱好者有很多。
“左边的黄河,噢哟,右边的石崖。雪白的鸽子,啦啦啦,水面上飞……”今年清明节假期,中卫沙坡头景区花儿“驻唱歌手”、宁夏花儿传承人马德荣献唱的《白鸽子》收获掌声无数。
“对宁夏花儿进行再创作迫在眉睫。”今年43岁的马德荣说,“老花儿新唱”是条出路,保持花儿的曲调不变,呈现原生态的声音,把歌词由方言变成普通话,再丰富表现手法,比如加入舞美、伴奏或其他现代乐器。
“哎嗨哟……上去那个高山望平了川,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对牡丹……”宁夏“花儿王子”马汉东唱起花儿,整个人都鲜活起来。
“花儿本身就是心上的话,想说啥你就唱啥,能解闷,能取乐,还能让人想开好多事儿。”马汉东说,花儿是有生命的,自己的生命也因为花儿多了色彩,多了责任。
“唱花儿要对得起花儿,要让花儿走出宁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马汉东说,因为方言和地域的局限性,宁夏花儿的传承面临困境。虽然爱好者众多,但专门学习花儿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还是少,他为花儿的传承担忧。“我认为不能固守传统,尽量让唱词向普通话上靠,要让花儿像信天游一样,张嘴一唱别人就听得懂。别人听懂了才能学唱,才能将花儿发扬光大。”
2006年,宁夏花儿艺术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非物质文化工程专家委员会屈文焜说,近年来宁夏为传承和传播花儿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把宁夏民歌包括花儿在内的艺术形式做成动漫走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图书出版项目,帮助花儿团队、专家、传承人、歌手使用专业系统的教材和工具书。近年来宁夏花儿屡获奖项,涌现出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花儿演唱者。
如何让宁夏花儿从乡村走向城市,从民间走向舞台,让它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是相关部门及众多花儿爱好者正在摸索的课题。
“既要保留花儿的原汁原味,又要面向市场,有所创新。”屈文焜说,一方面,原生态是宁夏花儿的一大特色,必须保持;另一方面,宁夏花儿也要走向市场。花儿传唱者要有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不但要重视演唱、传播,还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要精心出作品、专心带徒弟,扎扎实实把这项技艺传下去。(记者 张慈丽)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