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花用剪纸还原了一幅乡村生活图。
赵文花介绍创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剪纸过程。
赵文花有一间工作室,是吴忠市利通区永昌社区专门为她免费提供的。这里宽敞明亮,她可以安心创作,同时也方便随时向社区居民传授技艺。
3月15日中午,走进她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剪纸整齐摆放,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比比皆是,还有中华黄河楼等吴忠知名景点。最显眼的还是墙上一幅还原记忆中的“农村窗花”,众多窗格中贴着29幅剪纸作品,有人物肖像、十二生肖、非遗元素等。“这是对我已故母亲的一种怀念,也是对剪纸技艺的一种情怀。”
今年51岁的赵文花是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美术——剪纸、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一张纸,一把剪刀,她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还原为最本真的状态。多年来,不管生活有多艰难,她从未放弃,默默坚守,用一双巧手表达对家乡美的赞叹。
“我出生在陕西定边农村,父亲上过学,当过文书,他的绘画书法水平相当高。每逢过年,村里人都会跑到我家让父亲写对联,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在当地也算剪纸刺绣高手,剪窗花、绣鞋垫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自幼在父母的熏陶和引导下喜欢上了剪纸、刺绣。”提起儿时的生活,赵文花的眼里闪着光亮。美好的记忆深深刻在她的脑海:“尤其过年时,睡在热炕上,在红灯笼的照耀下,窗户上花花绿绿的窗花忽明忽暗,犹如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赵文花从此迷上了剪纸和刺绣,只要有时间,就会动动手,有时一边干农活,手中还拿着剪刀。在她14岁时,母亲离世,兄弟姐妹7人由父亲一人抚养。“为了减轻家里重担,我到初二便决定不再上学。母亲生前剪纸刺绣的活也全部由我来继承。”
赵文花成家有了孩子后,为了让儿子和女儿受到良好教育,全家搬到吴忠生活。“20多年来,吴忠就是我的第二家乡。这些年来,吴忠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楼、美景增加了许多,城市变得既干净又漂亮。无论是参加各类剪纸比赛,还是给外地游客展示剪纸,我都会将家乡的美景通过手中的剪刀剪出来,介绍给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剪纸给她带来了快乐,忘了苦难。赵文花说:“当年,为了让孩子们完成学业,我到工地上抱过砖,吃了不少苦,但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我都会拿出剪刀剪几幅作品,每当把艺术的美展现出来呈现给别人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候。”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社区剪纸刺绣作品展,被一名文化专干发现,将她推荐到吴忠市宣传文化中心工作,从此结束了打工生活。2016年,永昌社区又为她免费提供了一间工作室。
这几年,赵文花的剪纸手艺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作品在国内外巡展过,还入选了《中国民间美术精品集》;入围“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暨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预选名单,成为宁夏唯一入围选手;参加全国非遗进校园研讨会暨剪纸展获优秀奖。她本人被聘为吴忠市守望爱心家园暨农民工子女和残疾儿童课业辅导中心志愿者教师,被文化部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赵文花在不断提升自己技艺水平的同时,还走进学校、社区、军营,给更多的人传授剪纸刺绣技艺。利通区上桥镇罗渠村的何梅跟着赵文花学习剪纸3年,她说:“通过学习剪纸,让我掌握了一门手艺。如今,每逢过春节,总会有人请我去剪窗花。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贴在别人家的窗户上,心里甭提多高兴了。”5年来,赵文花已培训学员数千人,她说就是想将这门民间艺术让更多人喜欢、掌握。(记者 陈秀梅 安小霞 实习生 张煜博 文/图)
稿件来源:新消息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