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七月,激情的七月。在石嘴山,每当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响起音乐声,人头攒动,大秧歌、广场舞、太极拳、广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娱乐节目轮番上演,老百姓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这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也印证了石嘴山文化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近年来,石嘴山市立足实际,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市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自2013年石嘴山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石嘴山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均衡覆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高质量均等提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按要求配备,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满意度也由创建前的70%提升到目前的93.63%。
石嘴山市建设的“三馆一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石嘴山日报记者赖盛龙 摄
夯实基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注意指法,节奏放慢!”在石嘴山市文化馆市民艺术学校电子琴免费培训班上,机关干部、退休职工坐在一架架电子琴前,认真地练习着。
窗明几净,静谧环身,书香缭绕,在我市各图书馆,那一排排塞满书籍的书架,那带着油墨清香的一页页期刊,吸引着众多市民全身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温馨的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加油站”。
……
学音乐、品书香、体验高科技、观展览、看古物……如今,市民在家门口的各文化场馆就能享受到多种多样的免费“文化大餐”。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首先要有阵地。近年来,我市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为主线,有效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设完善各类文化场馆。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馆4个、图书馆4个、博物馆5个、影剧院4个,全市“文图”两馆均达到国家标准。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各种高品位的文化服务。
在加速打造文化精品设施的同时,我市坚持城乡均衡发展,一体化推进,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向基层延伸,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乡群众。采取新建、资产划转、资源整合、改建扩建、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相继建成了20个乡镇、16个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并建有电子阅览室,建成了100个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利用丰富、适用、优质、多样的数字资源,不断满足广大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3个县(区)均建成文化共享支中心,36个乡镇(街道)建成服务点。市县两级的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部建有网站。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服务差别明显缩小。
石嘴山市举办“幸福舞步”广场舞大赛,吸引了众多群众文艺团体参加。石嘴山日报记者赖盛龙 摄
拓展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
《回娘家》《幸福暖透咱小区》《甜甜的盖碗茶》……这些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每逢节假日,石嘴山市文化馆“我为乡亲送戏来”演出小分队根据地域、民族、群众需求等特点制作节目,将歌舞、声乐、器乐、戏曲、小品、表演唱等节目送到群众身边,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需求,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3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将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重心向基层下移,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社区、广场、田间、厂矿,人们不分年龄大小,或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或由群众自发演出,流动文化服务在我市实现了常年不断、常办常新。近年来,我市通过流动文化服务带活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和打造了“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三大文化品牌,并依托品牌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截至2015年,石嘴山市“广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6届,演出达到2100场次以上;“我为乡亲送戏来——文化下乡”活动演出每年达到400场次以上;“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活动每年带动文化参与者达到60万人次以上;坚持组织开展“美丽石嘴山——百姓大舞台”社区文艺展演、社区文化月、农民工才艺展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使流动文化服务成为新常态,形成了“人人皆演员,处处有舞台”的文化氛围。
“准备,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大武口区长兴街道办事处文化活动室内,十几名大爷大妈正在排练舞蹈。“注意表情,把高兴劲显出来,要表现出肢体语言。”文化辅导员席宁老师带着他们一起跳舞。2014年,石嘴山市实行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席宁等36名优秀专业人员被各级文化部门选派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包片定点形式开展文化辅导工作,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质量。文化辅导员在基层为社区文艺工作者、市民、学生等“量身定制”不同种类的作品,指导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
“灵活机动的流动文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破解了基层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石嘴山市文化馆舞蹈队队长杨洋说,市文化馆的专业演员几乎每周下基层辅导,不仅教会基层群众唱歌、跳舞,而且在基层生活中寻找到了新的创作源泉。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组织开展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非遗”展览等活动,将优秀文化成果、历史文献、物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图片、宣传展板等形式送进乡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提高了群众对文化遗产、文化成果的认知程度。我市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为农家书屋免费配书、为社区书屋免费捐书等活动,目前,全市共建设农家书屋238个、社区书屋119个,实现了图书阅读延伸服务全覆盖,各图书流动服务配送点定期更新图书,培养群众常态化读书习惯。此外,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达到了年均3000场次以上。
群众能看到本地、外省的文化演出,还能在家门口品尝到国外的文化大餐。近年来,石嘴山市先后邀请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俄罗斯交响乐团及奥地利、摩尔多瓦等多家艺术团体,来石嘴山市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文化联动机制和流动展演平台。
嘴山市实行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后,基层文化活动内容日益丰富。石嘴山日报记者赖盛龙 摄
全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多元化
走进惠农区园艺镇办公楼,只见舞蹈排练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窗明几净,功能齐备。惠农区园艺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由惠农区星州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的,是目前全市社会力量投资最多、体量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乡镇公共文化综合活动中心。
无独有偶。2015年石嘴山市首次举办的WDC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宁夏锦绣集团作为主要出资人出资300多万元,承担四分之三的费用,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又一成功范例。
文化建设与各领域、各行业的联系密切,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来做。为此,石嘴山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文化系统“内循环”转变为社会“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2013年以来,本着政府倡导、社会赞助、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石嘴山市改变了以往“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送文化”下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文化广场活动。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积极为全市民间艺术社团提供资金或者排练场地、乐器、音响、服装等,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发展。2015年,石嘴山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对25个非营利社会文化艺术社团、50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艺术团队进行扶持。
除了给予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扶持外,石嘴山市还加大对民间艺术社团的免费培训辅导力度,其中包括摄影沙龙、瑜伽培训、戏曲票友座谈会、群众优秀文艺节目创作座谈会、乡镇文化骨干舞蹈培训班、市民文化艺术培训等。石嘴山市文化馆加大免费开放服务力度,利用现有场馆开展各类文化免费辅导培训,并通过文化大讲堂、组织文艺工作者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学习,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
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性群众文化活动和欣赏性展示活动相结合……在我市,各类演出常年不断、常办常新,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年参与人数达25万人次,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达到70%以上。(记者 徐波)
稿件来源:石嘴山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