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至7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和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专场演出分别在宁夏大剧院和神华宁煤集团上演,让宁夏观众近距离感受了多位戏曲名家的风采。
用京剧演好中国故事——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尚长荣
对于宁夏,尚长荣并不陌生。今年6月1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上,尚长荣被中国文联授予“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时隔不到两月,尚长荣又随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团队来到宁夏进行专场演出。
在陕西省京剧团工作32年,尚长荣曾对宁夏“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说:“我从小就知道宁夏,这个地方不仅历史悠久,也有着胜似江南的景致。”说起宁夏,尚长荣脱口而出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12年前,尚长荣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艺术家们正是从甘肃翻越六盘山进入宁夏,那是他第一次到访宁夏,在银川和固原等地演出,从那以后,尚长荣多次来到宁夏交流、演出。
尚长荣对于秦腔和花儿这两种具有浓郁西北地区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赞叹不已,他评价宁夏的花儿“撼动心肺”。
在尚长荣眼中,宁夏是京剧的“福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之下,中国京剧院四团整团迁至宁夏,成为后来的宁夏京剧团的前身。“四团的前身是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名家众多、艺术水准一流。”提起“老四团”,尚长荣赞不绝口,在他看来,这让京剧在宁夏有了根。
1988年,由上海京剧院创排、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闻名遐迩,被誉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的里程碑”。随后,上海京剧院又成功推出新编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组成了尚长荣的“新编京剧三部曲”。近几年,除了在各地演出,尚长荣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上。他说,目前的尚长荣“三部曲”是青春版“三部曲”,因为经过多年的传帮带,剧团中4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都能出演这“三部曲”,演得也都很精彩,这样的剧目对于演员的功力要求很高。这些年下大工夫认真地传帮带,从根本上传授艺术要领,既能提升青年演员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一定程度解决了京剧传承的问题。
尚长荣表示,传统戏剧承载着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优秀的传统戏剧受到大力扶持,社会各界也更加重视,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纳和喜爱传统戏剧。此次上海和宁夏两地艺术家同台演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戏剧在老百姓之中广受欢迎。专业的戏剧院团要珍惜这种大好形势,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张贺 文/图)
让更多宁夏观众爱上昆剧——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
蔡正仁
1987年,作家白先勇应邀到上海参加一项文化交流活动,那是他离开近40年之后第一次回沪,正赶上上海昆剧团蔡正仁主演的最后一场《长生殿》。看完这场戏,白先勇久久沉醉其中,他要求与《长生殿》的主创人员谈一谈,从那时起,白先勇开始了与蔡正仁的友谊。
蔡正仁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他的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唱念俱佳,有“小俞振飞”之美誉。《长生殿》是蔡正仁演了一辈子的一出戏,有媒体称他为“天生唐明皇”。他说:“我从开始学戏就学得唐明皇,我也很喜欢这个角色,因为这个人物的性格非常丰富,多年来在饰演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揣摩和领会唱词里的内涵。”
如今76岁高龄的蔡正仁,仍然登台演出。这份坚持源于他对昆剧的热情,更源于对昆剧艺术的熟稔。蔡正仁感慨,如今,全国有8个昆剧团,不但振兴了传统剧目,还在积极创排新作。这些年,随着传统戏剧的复兴,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昆剧的学习中,让他由衷地欣慰。
此次借着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团队在宁夏进行专场演出的机会,蔡正仁第一次来到宁夏。他说,宁夏的环境宜人,天蓝、水绿、空气清新,气温适宜,感觉非常舒适。谈到昆剧的传播,蔡正仁认为,由于地域和语言差异,宁夏观众对于昆剧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近几年省级院团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沪剧、昆剧、越剧等南方剧种在北方巡演,晋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北方剧种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戏剧之间频繁、深入的交流,为各地观众提供了欣赏不同剧目的机会,希望通过此次专场演出让更多的宁夏观众认识昆剧、了解昆剧、爱上昆剧。(张贺 文/图)
唱响沪宁戏曲交流的美妙和声——访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
谷好好(右)
此次活动期间,“双奖”获得者、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畅谈此次沪宁两地戏曲艺术交流心得。
谷好好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宁夏戏曲文化事业取得的成绩。“《狗儿爷涅槃》等几部秦腔剧目都在上海演出过,引起了很大轰动,也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秦腔热潮。无论什么剧种,艺术创作的成功经验是相通的、可借鉴的。宁夏这几部优秀剧目,在上海戏曲界引发了‘宁夏秦腔现象’的讨论。”
谷好好认为,这既有优秀艺术人才所作的贡献,也有艺术创作团队的集体努力。“宁夏的柳萍、李小雄都是具有征服力的演员,他们抗起了宁夏秦腔的大旗。几部作品的主题、核心思想也都堪称精品,对宁夏秦腔艺术创作的研究是我们近年来探讨的热点。”
此次到宁夏演出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以来首次深入外地基层,谷好好对此寄予厚望。她表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希望把“双奖”演员“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塑造为具有长期效应的品牌活动。通过这个品牌,在上海戏曲艺术家群体中吹响集结号,让各位名家大家深入基层。“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用生动的角色、优秀的作品把戏曲文化推广出去,充分培养观众群体。此次宁夏之行旨在促进宁夏观众接触、了解进而熟悉昆剧、评弹、淮剧等江南地方剧种,促进两地戏曲文化深入交流。未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也将组织更多上海精品剧目来宁演出,促进两地传统戏曲文化共同发声。”
为期两天的演出中,谷好好都上台献艺,引发热烈反响,这是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谷好好今年首次登台亮相。“此次沪宁两地戏曲演员深入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我作为一名演员应该为基层群众献上好戏。除了做好戏曲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推广普及昆剧艺术始终是我的重要使命。我相信多年后回顾‘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品牌活动时,宁夏之行一定会载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史册。”(和牧川文/图)
戏曲传承:前路虽远,行则必至——访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
王珮瑜
参加此次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演出的演员中,青年京剧名家王珮瑜非常引人注目。此前,王珮瑜多次参加电视、网络节目推广京剧艺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当下很多年轻人追捧的偶像。8月7日,本报记者在银川专访了王珮瑜。
记者:您经常参加各类电视综艺、文化讲座甚至网络直播节目,以当下流行、新潮的形式推广普及京剧文化,这在传统京剧演员中并不常见,您为什么会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做这些事?
王珮瑜:我们需要争取年轻观众!那就要了解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关注什么。当下一些网络综艺、电视节目都是很好的平台,这些平台吸引的年轻人就是京剧未来要去争取的观众,借助这些平台对推广京剧艺术大有裨益。
记者:这种做法是否听到过来自圈内的争议声?
王珮瑜:对我来讲,推广戏曲、传播京剧文化的意义远比我受到质疑更重要。很多事随着时间推移和坚持不懈去做,会得到更多理解。
记者:您曾在综艺节目上说过“世界上只有喜欢京剧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两种人”,这是您始终秉持的观点,还是为了制造节目效果有感而发呢?
王珮瑜:兼而有之。我是专业京剧演员,生活中也是个戏迷,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渠道和机会去接触了解戏曲。很多人对京剧感到陌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没有去了解它,这其中需要我们去做一些事。
记者:有没有担心人们会对您本人的兴趣更甚于京剧本身?未来如何将“粉丝”效应引导到京剧艺术上?
王珮瑜:京剧就是“角儿”的艺术,有“角儿”才有行当,有行当才延伸出多种流派,有流派才有观众基础。观众看的是“角儿”,有“角儿”带动好的剧目,戏曲市场才繁荣。我不介意大家先关注我个人,但这不是我努力的终极目标,我更希望大家看到京剧是有趣的,京剧人的面貌是当代的。
记者: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
王珮瑜:这个问题,始终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近年来,大家对戏曲的热情,随着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又重新热起来,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很多有想法、有开拓意识、有工匠精神的戏曲艺术家被大众认可喜爱。虽然他们的努力是否能改变行业现状并没有绝对答案,但有人做总比没人做好,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等待演的人和看的人共同维系好艺术生态。传统戏曲振兴和传承的前路虽有坎坷,但我对戏曲未来发展很有信心。(和牧川文/图)
相关新闻
“双奖”艺术家赴神华宁煤演出
8月7日,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前往神华宁煤集团进行主题专场演出,艺术家们为员工们表演了京剧、秦腔、昆曲、评弹等十多个传统戏剧节目,获得了在场员工们的热烈欢迎。在互动环节,艺术家们邀请工人们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艺术家们参观了神华宁煤集团年产400万吨煤制油项目。(记者和牧川 张贺)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