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鹏老师边看边听,挨个悉心指导。
这些京剧表演用的头饰是刘晓鹏老师无偿拿来让同学们用的。
排练结束,一位小姑娘在整理排练服。
小男生们在排练,小女生们则在边上候场。
11岁的宋旭瑶一口京腔京韵字正腔圆,小表情小动作有板有眼惟妙惟肖,还真是颇有“范儿”。
一招一式非常有样子。
小女生们正在试戴头饰准备上场。
学习京剧既辛苦又枯燥,往往一个动作要重复练习上千遍。
地处进宁街的兴庆区第五小学,藏于居民楼之中,面积不大,可学校京剧文化的名气很大,提起学校里的京剧社团,周边的居民会告诉你,兴庆区五小一群非常可爱的小“杨贵妃”,演起京剧来,真有点“老戏骨”的样儿。
走进兴庆区五小,浓浓京韵味扑面而来,18块整齐排列的展板上,一幅幅色彩不一的京剧脸谱彩绘与京剧乐器引人注目,教学楼走廊墙壁上也挂着京剧脸谱大锣、铙钹等京剧乐器实物。三楼音乐室门口挂着“京剧示范基地”的牌子,这里是学校京剧社团的学习场地,教室里摆放穿着不同款式戏服的模特,柜子上摆着头饰道具,整个教室充满京剧元素。
2012年,宁夏演艺集团剧院把这里定为京剧示范基地,京剧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宁夏京剧院国家级演员刘晓鹏。“刚开始推广高雅艺术进校园,一听说我们要给学生讲京剧,一些学校以京剧太难,学生娃娃听不懂为由回绝了。”刘晓鹏老师说。
当时,兴庆区五小音乐老师鲁淑庆,凭着自己的喜爱和热情,安排学生观看京剧演出,孩子们非常喜欢,鲁淑庆便向学校反映,最后促成了学校成立京剧社团,邀请刘晓鹏老师每周来学校,给孩子们教授京剧知识。
现在,京剧社团有30多名孩子,排练过《红梅赞》《琵琶颂》《武松打虎》《梨花颂》等经典唱段。刘晓鹏老师带着孩子们先后在学校、街道社区进行过演出,深受观众好评。在学校里校领导、老师、学生都成了“戏迷”,整个校园里掀起了学习京剧艺术表演的热潮。2015年,学校邀请刘晓鹏老师指导学校全体师生,包括校长及行政人员,排练了大型京剧唱腔《红梅赞》《琵琶颂》名段,历时1个月,大家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记者 苏勇 文/图)
稿件来源:银川晚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