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文旅要闻

西吉戴氏五代人的“农耕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03-01    来源: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字体【, ,

2月27日,走进距西吉县城约35公里的震湖乡,记者一路打问陈岔村国辉民俗文化大院,老乡们竟然都知道这个地方,一一热心指路。

文化大院在亚洲第一大堰塞湖震湖的边上。

原来,早有耳闻的“农耕博物馆”不过是8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1000多件农耕文化类藏品分散摆放在各屋。

“藏品展示区分为原始社会农耕文化、宋元明清时期农耕文化、近现代农耕文化三部分,有石器、陶器、瓷器、家具、农具、马具……”文化大院的负责人戴辉曙迎了出来,领着大伙参观,介绍着重要藏品的来历和故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农耕工具、农村生活用品逐渐被各种机械所代替;耕地整地用的耒耜、耱,收获工具碌碡、连枷,照明用的煤油灯、马灯等逐渐被时代淘汰。在西海固的历史上,农耕工具是西海固人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西海固人用各种各样的农耕工具耕种着脚下的黄土大地,演绎着不同的文明。”老戴说,大院里每一个物件都是西吉人和恶劣环境斗争并顽强生活的见证。

40分钟的时间里,老戴讲了3个故事,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戴氏五代人立意筹建“农耕博物馆”的过程。

清康熙年间,戴氏由今甘肃静宁县威戎迁至原海原县旧营(今西吉县),同治年间兵乱,西海固人流离失所,仅存的戴家人口带着农耕用具流亡到马家堡、陈岔、龙川堡(现属西吉县)。

清同治年间,贡生戴宗礼任海原县南八堡乡绅,多行善事,向外人借出农具从未主动讨要过,回汉群众有口皆碑。其子戴月恒民国时任西吉县县参议,曾在甘肃兰州求学,学习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将技术教授当地群众,在西吉县三合一带,名望很高。当时,戴月恒建学堂、打坝浇灌农田、建造先进的油坊、粉坊,大兴农业,如今西吉县三合中学的校址就是他当年夯实的。

戴月恒两位兄长都是“干部”——戴多智时任三合镇镇长,戴多珍是西北训练团乡镇训练团团长。兄弟三人鼓励当地群众勤于农耕,教导当地群众使用先进的农耕工具,简化了古老笨重的农耕工具。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戴氏所用、所藏农耕工具都淹没、消失在历史中,仅存部分都被老戴收藏,存放在国辉民俗大院中。目前,戴辉曙的儿子也参与管理、维护农耕藏品。

老戴告诉记者,作为西吉县唯一的民俗文化大院,国辉民俗文化大院内收藏着元、明、清、民国及改革开放后各时期的各类农耕用具。2016年4月,藏品开始对外展示。记者感叹:“虽然藏品全面,却没有归类,不能向参观者展示其背后的故事,未免遗憾。”老戴也感叹道:“藏品年代久远,保存也是个大问题。我正在多方联系,希望能有人支持我建设专业的陈设室,深挖藏品的文化价值。”(记者 朱立杨)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闭页面 】 【 打印 】

天气查询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技术支持: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京东路375号     投诉电话:0951-12345    6720808(网站维护)    政务邮箱:nxwhhlyt@163.com

夏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30    冬季:上午8:30-12:00 下午14:00-18:00

Copyright ©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59     宁ICP备19000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