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小众坚守+大众关注:让非遗留下来传下去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0.06.09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纷纷开展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创作活动,鼓舞民众士气,凝聚抗疫力量,与此同时,各种线上非遗课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宅家抗疫的人们提供了了解非遗知识、学习非遗技艺的平台。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普及传播工作的持续推进,凝结着中华文明和民族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深入人心,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非遗传承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越是在艰难时刻,越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国家图书馆自3月10日起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纪录片巡礼”,希望广大读者通过47个优秀项目的综述影片走近传承人,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这次我一定要把我浑身上下、里面外面的东西都留给国家,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没有下次了。”年近八旬的国家级传承人巴德玛的话令人动容。为了积极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把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点点滴滴流传给后人,她不顾家人和记录工作组的担心,和工作组共同行进了1200多公里。她说:“‘长调’和‘马头琴’就是我的信仰和神,我一辈子的信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于2015年全面启动,已记录1300余位国家级传承人。通过优秀项目的综述影片,人们看到了众多可敬可爱的传承人,感受到他们坚守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的“云游非遗·影像展”线上推广活动,公益性展播1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非遗大师、非遗故事。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和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来源。2020年3月1日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中央财政给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传习补助,支持他们开展传习活动。截至2019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已认定了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的规范,既是重视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也是以科学的态度肯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价值和作用的体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部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群体的高度重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胡雁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表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施行,对国家级传承人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规范。成为国家级传承人既是一种荣誉,又意味着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和使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一些非遗传承人生产、生活状况堪忧,后继乏人。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级传承人要积极作为,把非遗的DNA一代一代传下去。

胡雁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年轻的事业,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自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非遗保护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四项义务,以及退出的情形。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相应细则,这一条款很难实施到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是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其第二十条中明确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评估机制;第二十二条中明确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的退出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形成了闭环。

“每个地区的非遗资源和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希望文化和旅游部在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引导各省根据本省发展实际,拿出有针对性的操作办法,确保政策真正落地。”胡雁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18年制定实施《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2020年初制定了《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估实施细则》《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施细则》,近期将启动两项评估并在全省举办培训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门类众多,全省评估计划确定为每3年开展一轮项目评估、每两年开展一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职业传承是非遗活态存续的核心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胡迟认为,非遗传承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谁是传承人?这是传承人认定的问题。二、传给谁?怎样传?这是传承方式的问题。三、传什么?这是传承内容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非遗相关机构通过建立传承档案、开展专项研究、提供政策保障、给予资金扶持、搭建传承平台、营造保护氛围、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非遗与创意产业结合、创新传播手段等工作,促进了非遗传承传播,形成了“非遗热”。“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因为混淆传承与传播的概念,会不同程度地被传播的热度所蒙蔽,而忽略传承的瓶颈。非遗保护,传承才是活态存续的核心。传承是小众的坚持,传播靠大众的关注。二者相辅相成,却不能彼此取代。”

“多数情况都是以传播代替传承。一些国家级传承人没有渠道将自己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后继者,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各种博览会的展览展演,用于在中小学校园里教授兴趣组,在社区教授中老年票友。”胡迟说,推动非遗的普及传播是国家级传承人的责任担当,而其更重要的使命则是把非遗的核心技艺传授给下一辈。

胡迟建议,针对职业传承,要以传承人工作室和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为抓手,也可以适当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师带徒,少而精,力争一对一地将传承人的核心技艺完整精准地传给下一辈,保证非遗项目原始信息最大限度地得到活态存续。

甘而可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室有20人,主要从事私人高端定制。“市场上不缺漆器,可以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私人高端定制的特点是价格高,质量要求也高,一般先付款,一年后交货,生产周期长,产品品质高,产量少,这样,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放在制作精品上,放在传授技艺上。”

甘而可介绍,他有七八个弟子,年轻的20多岁,年长的40多岁,其中一位是省级传承人,两位是市级传承人。他选弟子的标准是人品好、能吃苦、有慧根,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爱这门传统技艺,而不是只为了谋生。“这些要在工作中慢慢观察,发现好苗子不容易,有的学员吃不了苦,学到一半就放弃了。生漆里的化学物质会让人生漆疮,我看着也很心疼,会给生疮的学员放1个月假。学髹漆技艺还要耐得住脏,耐得住寂寞。漆粘在手上黑黑的,打磨时到处是灰,既单调又耗费体力。”

“我这里招收学员的情况还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工作室的员工收入稳定,还能学到技术,大家工作得很愉快,还有家住得很远的漆器爱好者慕名想来学习呢。”甘而可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订单有所减少,他创业多年的经验是,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是非常需要的,但关键还是要自力更生,自己努力去开拓市场。

与甘而可的乐观形成对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在为孝义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忧虑。据介绍,别具一格的山西孝义纸窗皮腔灯影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孝义皮影有第九代、第十代传承人10名,都是农民的儿女。这些青年传承人是孝义皮影传承发展最坚实的后备力量。然而,由于是农民,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也没有“五险一金”,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所需,部分传承人(有的已从事皮影16年之久)不得不忍痛放弃从事多年的皮影艺术,改行当司机、保安,或成为家庭妇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寒表示,现在传承人带徒弟要给徒弟基本工资维持生活,而短期内徒弟做不出什么作品,还要消耗原材料,所以传承人收徒弟会有成本压力,如果能有一些相应的补助,会调动师徒的积极性;和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传承人,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为非遗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柳州市三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三江侗绣博物馆副馆长、清花绣坊创办人韦清花经历了从“守艺人”到探索者再到领路人的角色转变,成为“非遗+旅游+扶贫”的典型。

韦清华自幼跟母亲学习侗族刺绣、织锦技艺,30多年不断坚持传承这项技艺。随着三江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大量到来,带动了该县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和销售。妇女们巧手制作的鞋垫、肚兜、腰带、小孩口水围、香包、钱包等侗绣制品因色彩艳丽、做工精致、极富民族特色,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纪念品,有的游客甚至不惜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定制一套刺绣侗服。2010年韦清花组织绣娘团队制作的270件侗族刺绣作品被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指定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

2013年,韦清花把自家的居所改造成三江侗绣博物馆,用作教学实践基地,为侗绣传承人提供面向社会传承技艺的窗口,为青少年侗绣启蒙提供寓教于乐的载体。2016年,韦清花与女儿创办了清花绣坊,采用“基地+企业+绣娘+市场”的模式发展“指尖经济”,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推动非遗扶贫。

胡迟认为,非遗的普及传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式。以社会教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以社区教育培育非遗项目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学校教育播撒非遗文化种子;以广泛社会教育提高民众认知,形成非遗生存发展的良性社会大环境。旅游因其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成为非遗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非遗+景点”“非遗+民宿”“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助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安徽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开设的研学课程包括歙砚制作参观学习、徽墨描金学习体验以及书法课程,墨厂可以根据旅行社一年带来的人流量为旅行社专门定制开发其所需课程,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也能吸引来更多的游客。

胡迟说,不同类型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传统技艺类非遗容易和旅游结合,开发成旅游项目或旅游商品,而一些表演类非遗虽然观赏性强、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受众面窄、群体老龄化,要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就需要既懂非遗又了解旅游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为帮助传承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非遗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各地文旅部门积极为非遗产品搭建线上宣传销售渠道,推动非遗产品进景区拉动消费,与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合作推动优质非遗产品走向市场。而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等政府部门发动多家电商平台举办的首届非遗购物节,无疑将成为一次生动鲜活的大规模非遗普及传播活动,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推动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非遗购物体验,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采访组成员:张玫靳畅王文华孟萍执笔:张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