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王磊 曹健 邹欣媛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宁夏话剧团以“大篷车”的形式跑遍乡村,把精神食粮送到农民家门口,逐步探索出一套话剧创作、展演方式,不仅赢得金杯——收获25个国家级艺术奖项,更赢得群众的口碑.
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等娱乐方式兴起,话剧演出受到严重冲击。生存重压下,宁夏话剧团尝试“上山下乡”。
不过“高大上”的剧目并不受农民欢迎。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还能记起当时的情景:看剧的农民没一会儿都走光了,称“这戏还不如街边耍猴的好看”。
如何让农民喜欢上话剧?退休演员雷鸣远回忆说,大家研究后认为,话剧要在农村有市场,就要排演出农民喜爱的剧目,就要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找到创作灵感。
于是,剧本创作人员扎进农村,走村串户听老百姓讲故事,与农民共同劳动,采风创作剧本。宁夏话剧团团长蒋全洲说,30多年来,剧团从群众需求出发,生动讲述中央精神,创作剧本22个,主题有包产到户、计划生育、劳务输出……这些剧作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发挥了教育引导作用。
“20世纪初,农用车载客引发不少交通事故。相关部门委托我们排个话剧,要求说清楚3件事——买车要登记入户、要培训考驾照、不能拉人载客。为此,我们创作了话剧《农机站长》,该剧在西海固乡村演出700多场,许多农民看了话剧后,积极参加培训,农用车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王志洪说。
“这些话剧演的和村上的事儿一模一样,说到农民心里去了,看得人有笑有泪。”已退休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政府文化专干李玉平说,“只要是老百姓爱看的,看得懂的,就是好戏。”
话剧的舞台搬到农村,全国首创的文化“大篷车”诞生了:一辆改造后的解放牌汽车,拉着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拉着演员,在乡村奔跑。宁夏话剧团负责舞台制景的工作人员陈波介绍,如今,宁夏话剧团的“大篷车”已历经3次改造,30多年来行走了80多万公里,跑遍了宁夏所有乡村,演出了8000多场。
把群众满意作为艺术追求
作为省级专业剧团,为了让话剧演出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宁夏话剧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
请来农民当评委。王志洪仍然记得,1984年12月26日,几十位农民被请进城评审剧团下乡创作的第一部剧《庄稼汉》。之后,请农民当评委成了每部剧创作的必需环节。
把观众掌声作为衡量标准。为保证每场戏的品质,剧团制定了演出质量认定等一系列规定,比如,针对不同人群以鼓掌的次数来衡量演出质量,鼓掌达不到指定次数不收费,看完剧说不好看的观众超过10%不收费等等。
细节处优化服务。在话剧团的大篷车里,常年拉着50个折叠凳。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演员中心主任苏黎说,最开始老百姓看戏自己搬凳子来或席地而坐,后来剧团每次下乡都为观众带上凳子。演出时,盛夏把阴凉让给观众,严冬把太阳地、背风处留给观众。
在宁夏话剧团,党员带头并非口号,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守则。下乡演出,党员会坐最次车辆的最次位子,住最次房间……
话剧团得到乡亲们的认可,被亲切称为“山里人的剧团”。 蒋全洲说:“群众心中有一杆秤,倘若这个剧团有私心、不走心,把下乡送戏当摆设、走过场,这支队伍坚持不了30多年。群众满意就是我们最高的艺术追求。”
为“大篷车”注入持久活力
宁夏话剧团“大篷车”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同时,一直面临着资金困难、与学校合作受限等问题,亟需更多政策支持以保持长效运转。
“话剧下乡走市场盈利很难。所以尽管我们每次下乡演出政府都有补贴,吃住等各种花销仍十分紧张。”演员王雄丽说。
银川英才学校政教处主任徐婷说,学校非常欢迎话剧团进校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如孩子们看了以西海固故事为原型的《闽宁镇移民之歌》,对思政教育课程知识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现在多才多艺的学生很多,学校希望剧团老师能在经典诵读、戏剧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然而地方并没有话剧团与校园合作的相关引导政策,仅靠公益话剧团很难支撑。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刘军等人建议,应梳理改制后文艺剧团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建立持续扶持机制,重点缓解偏远、民族地区长期坚持为基层服务且获得突出荣誉的剧团存在的困难,推动其创作出更多精品。在具体操作层面,可考虑增加演出场次、加大每场次演出补贴、增加创作经费、将话剧纳入戏剧进校园政策范围等。(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